拉斯維加斯夏聯,楊瀚森又成了話題人物,這回不是因為他的中鋒身高能飆三分,而是他用一場15分創新高的比賽迎來了最猛烈的質疑——球迷們一句“3個籃板還吹牛,直接把現場氣氛拉滿,三分線外能開火,籃下卻撿不到板,這到底是現代籃球的進化,還是中鋒傳統一夜崩塌,問題來了,楊瀚森的表現到底值不值點贊?
這場開拓者對鵜鶘的比賽,從頭到尾不缺看點,楊瀚森13投6中,三分球6中3,給足了外線火力,首節弧頂三分,次節火鍋大帽,半場下來攻防兩端都刷出存在感,身高2米16的他,飄在外面能投三分,沖起來也能空接暴扣,說句實話,這種新型內線放在NBA小球潮流里,確實挺稀罕,關鍵時刻還能站出來飆關鍵球,甚至一度幫助球隊反超,看著數據線,15分、3籃板、2助攻、2蓋帽,表面上啥都有,亮點不少,問題也不少,尤其是籃板這一項,直接成了全網吐槽的突破口。
你說巧不巧,網友的評論可比場上還熱鬧,一句“我上都能搶3個板,帶著點調侃,也帶著點憤怒,畢竟在球迷傳統認知里,中鋒籃板就是飯碗,進攻再花哨,如果連籃板都撿不到,那就是“擺爛,再看看對面鵜鶘的新秀米西,場均12個籃板,直接把楊瀚森按在地上摩擦,對比之下,3個籃板的尷尬更明顯,有人直接放狠話:“一個賽季后楊瀚森就該被裁,氣氛拉滿,火藥味十足。
其實場上并不是沒有細節可講,楊瀚森的技術特點,在夏聯里算是個異類,三分、面框、策應,這些能力確實優于傳統藍領內線,但說白了,誰都知道NBA不是光靠花活就能混,籃板、護框這些臟活累活,才是決定能不能站穩腳跟的基礎,開拓者的體系不是不需要三分中鋒,但你一個2米16、臂展優勢擺那兒,結果場均籃板比后衛多不了幾個,這誰看了不著急?
第三場比賽打下來,籃板數繼續縮水,場均從4.5下滑到更低,直接拉開和對手的差距,防守端能蓋帽,進攻端能拉開空間,可一到拼籃板就失位,卡位被頂開,落點判斷慢半拍,這些問題一場比賽里被無限放大,尤其是和同屆新秀的直接對話,奎因拿下17分10籃板,攻防兩端都比你硬,這種場面,換成哪個主教練都得皺眉頭。
當然,咱們也不能全盤否定,夏聯終歸不是常規賽,節奏快,攻防轉換多,很多新秀需要適應強度和規則,楊瀚森的優點也很突出,三分線外有威脅,能拉開空間,傳球意識也不差,這在當下的NBA是加分項,但問題是,你得有底線,有保障,三分能拉開空間沒錯,可籃下的活兒不能丟,尤其是初入聯盟的年輕中鋒,連基本功都守不住,只能淪為“數據花瓶。
網上的爭議也不是沒道理,球迷的眼睛是雪亮的,誰都明白,NBA的潮流再怎么變,籃板球和內線防守始終是立足之本,三分不會成為教練選中鋒的唯一標準,誰能保住內線,誰才有穩定首發的可能,這點上楊瀚森要是想混得久,還得補課,不能只靠一場比賽的高光來刷存在感,要真想成為“模板約基奇,那就得把每場的籃板和對抗練上去,數據上去了,質疑自然少了。
但也別太悲觀,夏聯就是個試金石,楊瀚森能拿到15分,已經證明了自己的進攻天賦,能不能適應NBA的節奏,能不能在籃板保護和卡位意識上補齊短板,還得看接下來他怎么調整,畢竟天賦和身材都在,技術路子也不是問題,關鍵就看他愿不愿意在苦活累活上下功夫,很多球迷其實也不是單純噴他,就是看不得有天賦的球員不把基本功當回事,畢竟中國球員在NBA的路本就難走,誰不希望多一個能站住的?
從歷史上看,姚明、周琦這些前輩的經歷都擺在那兒,技術再細膩,真正被認可的,都是能在硬仗里扛住、能在籃板下死磕的中鋒,楊瀚森要想不被“季后賽看客定義,還是得把防守和籃板當回事,三分是加分項,不是遮羞布,誰都希望看到一個能攻善守的本土中鋒在NBA立足,而不是又一個“夏聯流量。
說到底,這場比賽讓楊瀚森成為爭議焦點,不光是因為他能得分,也因為他在最該下苦功的地方暴露了短板,球迷的期待很高,質疑的聲音也大,接下來就看他怎么用行動回懟這些聲音了,機會還在,球還在他手里,怎么打,全看他自己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