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沈飛六代機殲50細節首次曝光,其前起落架下赫然裝著一套與眾不同的金屬掛件,而這個金屬掛件就是牽引鉤,美軍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中國南北六代機是分別為空軍、海軍而設計研發的,沈飛的殲50將是全球首款艦載六代機。
航母艦載機必須裝備牽引鉤(或稱著艦鉤、尾鉤),這是由其特殊且嚴苛的著艦環境決定的核心需求。關鍵在于航母甲板極其有限的空間無法為高速降落的戰機提供足夠的滑行減速距離,必須依賴外力強制制動。
現代大型航母的飛行甲板長度通常在300米左右(如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約為333米),而艦載機著艦的有效制動區域通常不足100米。相比之下,陸基同類型戰斗機降落至少需要2000米以上的跑道。在如此短的距離內,僅憑飛機自身的剎車系統和發動機反推裝置產生的制動力,完全不足以讓一架以約250公里/小時(約150節)高速、攜帶數噸乃至十幾噸重量降落的戰機安全停下,必然沖出甲板墜海。為了解決空間不足的致命問題,航母配備了阻攔索系統。
阻攔索系統基本是在其降落區的尾段,由4根阻攔索組成,艦載機尾部的牽引鉤就是專為鉤掛這些阻攔索而設計的。飛行員操縱飛機以精確的下滑道和姿態進場,目標是讓牽引鉤掛住其中一根阻攔索,飛機降落的時候牽引鉤要鉤住其中一根才能正常降落。其中鉤住第 2~3根為完美降落。一旦艦載機的尾鉤沒有鉤住阻攔索,它還要復飛。
一旦掛索成功,飛機巨大的動能(根據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數據,一架滿載的F/A-18E/F著艦時動能可達數千萬焦耳)通過阻攔索傳遞給甲板下的能量吸收裝置。阻攔系統在極短距離內(通常2-3秒內,滑行距離僅約90-110米)將飛機的速度強制降至零。
目前,比較典型的阻攔系統是美國航母普遍采用的MK7液壓阻攔系統。MK7使用了滑輪緩沖裝置,可充分消減飛機掛索的鋼索張力峰值,并消除阻攔過程中因滑輪轉速不同而引起的鋼索振顫。它適用范圍廣,重量變化較大的飛機可以在該系統作用下實現相同距離內著艦降落,可以說阻攔系統是艦載機能在如此短的甲板上安全停住的唯一可靠方式。
因此,殲50牽引鉤的曝光也坐實了它是專為海軍研發的艦載六代機,殲35的氣動布局非常特殊,沈飛六代機的氣動布局為兩側進氣、蘭姆達主翼,蘭姆達翼構型是典型的高空高速高機動戰斗機。
而且殲50還疑似采用了全動翼尖技術,這并非簡單的“可動翼面”,而是通過將傳統固定翼尖與飛控系統深度整合,實現氣動布局的動態重構。這樣設計的結果就是在隱身性和機動性上肯定有極致的追求,翼尖偏轉時通過特殊鉸鏈結構保持雷達散射截面(RCS)連續性,解決了傳統舵面隱身缺陷,動態偏轉過程中,RCS波動幅度被抑制在±3dBsm以內(美軍F-35襟翼偏轉時波動達±12dBsm)。
從這我們就可以知道,殲50的設計是非常激進的,其通過可變幾何邊條、肋下DSI進氣道與全動翼尖的蘭姆達機翼的三重協同,實現了RCS小于0.001㎡寬頻全向隱身、苛刻的航母短距起降、以及2.2~2.5馬赫巡航速度約束下的,飛發一體與翼身融合的革命性設計突破。而這美軍是絕對沒有辦法做到的,因為美軍沒有高超音速風洞。可變翼尖戰機的氣動特性復雜,需要進行大量的風洞試驗來獲取準確的氣動數據,以優化設計和驗證性能。然而,由于可變垂尾的變形增加了模型的復雜度和試驗的變量,對風洞的試驗條件、測量精度和數據處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先進的風洞技術,根本不可能完成氣動布局的設計。
殲50再配合其巨大的彈艙,攜帶中國正在研制的高超音速空空導彈,就可以在敵軍航母打擊群范圍之外,發射高超音速空空導彈,以9馬赫的速度直接摧毀敵航母艦載機,而艦載機是航母打擊群的核心作戰力。
可以說,殲50憑借著更大的作戰半徑、廣譜隱身能力、體系化協同與對敵艦載戰斗群的“降維打擊”能力,一旦服役,將會徹底打破當前西太平洋艦載戰斗機的技術平衡。因為殲35,美軍還可以嘴硬不是F35的對手,但是在面對殲50巨大的代差優勢下,美軍也找不出任何理由反駁。
中國同時研發雙型六代機,而且都各有特點,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強大的航空工業底蘊,當前,波音的F45連原型機都沒有,可以預見,美軍的制空權快要易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