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哺乳動物而言,初乳是生命初期的黃金營養液。魚苗同樣需要自己的“初乳”,而自然賦予它們的便是那些肉眼難辨的微小生物——輪蟲。宮廷金魚魚苗能不能吃上可口的“初乳”,直接影響著魚苗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也成為影響北京宮廷金魚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更好地給魚寶寶提供輪蟲,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支持在京漁業優勢科研和推廣機構等聯合開展生物活餌精準擴培技術攻關,以藻養蟲、以蟲喂魚,源源不斷地為魚寶寶提供高營養的“初乳”。
宮廷金魚魚苗“初乳”——輪蟲
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科學研究所的顯微鏡下,一個個形似太空艙的透明生物正歡快游動。這些被稱為“輪蟲”的微生物僅針尖大小,卻是北京宮廷金魚傳承600年的“營養密碼”。
壺狀臂尾輪蟲顯微照片(放大600倍)
在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宮廷金魚養殖示范基地靜謐的育苗車間里,成千上萬尾剛破卵而出的魚苗,宛如微縮的銀星,在清澈的水中浮沉。它們纖弱透明,嘴巴口徑僅有0.1~0.2毫米,且因體型和尾型原因,基本沒有游動能力,消化系統更是稚嫩。此刻,這些脆弱的小生命面臨生存第一道難關——如何吃到第一口飯?
常見的人工魚苗飼料顆粒一般都在0.5毫米以上,而大口裂品種幼魚開口期常用的豐年蟲也在0.3~0.5毫米。輪蟲成體大小多在0.1~0.3毫米之間,恰似為金魚小嘴量身定做的“一口酥”。魚苗初期發育,尤其是神經系統、視覺和免疫系統的快速構建,極度依賴特定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優質的蛋白質、維生素。輪蟲雖小,其營養構成卻堪稱“濃縮精華包”:易消化的蛋白質是魚苗肌肉和組織生長的基石,富含DHA/EPA的油脂和多種維生素,是魚苗構建大腦、眼睛等器官的關鍵材料。另外,輪蟲本身就具有凈水能力,這些優點是人工微粒飼料和豐年蟲難以比擬的。
金魚攝食不同餌料狀態
當老手藝遇上新問題
據老北京魚把式李師傅回憶,早期宮廷金魚育苗主要依賴捕撈魚蟲,從里面篩出最小的個體來給金魚開口,但數量、質量都無法保證,更有攜帶病原菌的風險。現在北京水環境治理好了,魚蟲越來越少,來源不穩定且價格貴,如果沒有魚蟲,只能用蛋黃喂魚苗,一池水半天就臭,十尾魚活不過三尾。這兩年也試著孵化豐年蟲投喂,但豐年蟲是海水蟲,在淡水里最多活四五個小時,吃不了的豐年蟲很快死亡,也會壞水,必須及時清理,工作量很大。
從自然饋贈到人工馴化:“活餌工廠”誕生記
為解決宮廷金魚魚苗“初乳”的問題,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支持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與北京九魚種業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生物活餌精準擴培技術攻關,從小切口入手,解決產業大問題。
由于輪蟲的主糧是微藻(如小球藻、微擬球藻、球等鞭金藻),要養輪蟲,首先要解決輪蟲的食物—微藻的養殖問題。技術攻關團隊首先開發和搭建了專門的微藻培養車間,通過光生物反應器等技術,實現微藻的純種、無菌、高密度、連續化生產,為輪蟲提供充足優質的“基礎口糧”;而輪蟲培育池則配備增氧、光照調控系統,通過科學投喂和水質管理,實現輪蟲的穩定、高效、高密度生產和連續采收;然后根據宮廷金魚苗的種類、日齡、密度和攝食情況,調整投入輪蟲數量,并密切監測魚苗攝食情況和水中剩余輪蟲量,及時調整投喂策略。
小球藻高密度擴培裝置
對比蛋黃、豐年蟲與人工擴培輪蟲投喂效果可以看出,同一胎金魚苗開口時,攝食人工擴培輪蟲組的存活率最高,7天的時間內體重增長是攝食蛋黃組的2.6倍,是攝食豐年蟲組的1.5倍。目前項目組人工擴培輪蟲的產量已能滿足每天10萬-20萬尾金魚苗的開口需求,從5月初至7月中旬,已為300萬尾魚苗提供了開口活餌。
金魚平游苗投喂蛋黃、豐年蟲、人工擴培淡水輪蟲效果評價
未來,隨著生物活餌人工擴培的產業化,預計每天可為200萬尾魚苗開口提供活餌,在90天的繁殖季里可完全覆蓋北京市金魚1.5億尾魚苗開口期的需求,解決全國三分之一的宮廷金魚魚苗的“第一口飯”問題。
從紫禁城琉璃瓦下的宮廷雅玩,到人工擴培輪蟲的“微觀牧場”,輪蟲正以它0.2毫米的身軀,串聯起北京金魚的過去與未來,這不僅見證了生物活餌精準擴培技術對水產養殖領域的作用,更是科技賦能產業、科技引領農業的生動體現。(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供稿)
(千龍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