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祖國領土寶島臺灣。并以此為根據地,生聚教訓,培養實力,等待時機,以期最終恢復大明王朝的封建統治。
鄭成功受降圖
次年,鄭成功去世,其子鄭經承業。鄭經掌握臺灣政權后,隨著形勢的發展,已逐漸背離了鄭成功的遺愿,以割據臺灣、壟斷東南海上貿易為政治目的。妄圖使臺灣長期與大陸處于分割狀態、甚至希望分裂出去,這從鄭經多次要求清朝“以外國之禮”對待,要求“如流球例”,堅持“依朝鮮例,稱臣納貢”等可以得到證明。
因而,清、鄭雙方戰爭的性質,已轉變為統一與分裂、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政權之間的戰爭。
這場斗爭歷時二十二年,由清康熙帝主導開展了一系列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斗爭策略,其間三次動武,九次招撫,但均未成功。之后,清康熙帝終于決心:造戰船,用名將,重建福建水師;攻澎湖,收臺灣,以戰逼和、以戰促統,完成了統一大業。
康熙元年至四年(1662~1665年),由于鄭氏集團拒不接受清政府的招撫政策,憑武力占據臺灣地區和金門、廈門等沿海島嶼,與清政府武力對峙。
康熙帝畫像
康熙帝采取了剿撫并用,以戰為主的“寓剿于撫”策略。以軍事打擊為主,并輔助于政治招撫、經濟封鎖等手段,先后收復金門、廈門、銅山(今福建東山島)等沿海島嶼,迫使鄭氏集團退守澎湖、臺灣。
其間,清康熙帝命施瑯為靖海將軍,率福建水師三次進攻澎湖,以圖“飛渡澎湖,則將扼據咽喉,進逼巢穴”,剿滅鄭氏,統一四海。但都阻于海風突襲,無功而返。
在對臺保持必要的武力壓力的基礎上,康熙帝也曾派員兩次同鄭氏集團和談,要求鄭氏集團“削發、登岸”,歸順朝廷。但由于鄭氏集團內亂未平,采取“陽和陰違,俟靖內亂,再作籌畫”的假和談辦法,堅持不削發、不登岸,終使和談沒有結果。
康熙五年至十二年(1666-1673年),由于施瑯三次攻臺失敗,導致清朝對臺策略由戰轉和、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采取消極退守的策略,“嚴戍守界,不復以臺灣為意”,并撤軍燒船,擱置武力,以求和談。
其間雖然清、鄭舉行了兩次和談,特別是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親自主持對臺和談,并在和談中做出了很大讓步,同意鄭氏集團“不登岸”的條件,允許其世代留守臺灣,不觸動其在臺的現行體制和統治地位。
但因為清政府對臺和談策略缺乏足以對鄭氏集團形成致命威脅的軍事實力和戰爭手段作后盾,完全寄希望于和談解決統一問題,其結果也只能歸于失敗,反而助長了鄭氏集團的分裂氣焰。在康熙八年(1669年)的和談中,鄭經強調鄭氏占據臺灣是“于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
鄭經畫像
期間,雙方還進行了經濟封鎖和反封鎖的較量。清朝采取徹底摧毀沿海人民生產、生活的“海禁”和“遷界移民”等經濟封鎖政策,目的在于斷絕鄭氏集團糧餉和軍用物資的供給,“如嬰兒斷乳,立可餓斃矣”,令其不戰而降。
同樣,由于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后盾,對臺經濟封鎖也事倍功半。后來事實證明,這樣的經濟封鎖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臺灣鄭氏集團的經濟困難,但未能達到預期目的,還增加了臺灣鄭氏集團的離心力。
康熙十三年至十九年(1674~1680年),由于先后發生云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繼茂的“三藩叛亂”,清朝政府為了先平定藩亂,對鄭氏集團采取邊剿邊撫,以和為主的策略。鄭氏集團反而變本加厲,分裂氣焰更盛,趁機大舉出兵進犯大陸沿海地區,攻占閩、粵兩省的漳州、泉州、興化、潮州等七府要地。
從與鄭氏集團多次和談未果的教訓,從對臺經濟封鎖失敗的事實,以及鄭氏集團武力進犯大陸的現實威脅中,康熙帝逐步認識到,如果沒有強大的武力作后盾,純粹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是不可能的,要實現統一大業,必須訴諸于武力。
因而,康熙帝確立了以剿為主、以剿寓撫、以戰逼和、以戰促統的對臺策略,并重建水師,做了大量的積極備戰準備工作。重建的福建水師經過刻苦訓練,也成為一支精銳善戰的海上勁旅。
因此,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政府在削藩平亂取得初步勝利之后,就做出武力統一臺灣的決策,指出“上欲乘勝蕩平海逆,乃厚集舟師,規取廈門、金門二島,以圖澎湖、臺灣”。陸續收復了被占的沿海重鎮和島嶼,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鄭軍趕回臺灣,并駐兵于東南沿海重要島嶼,等待時機,以圖攻臺。
清軍訓練水師圖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去世,鄭氏集團發生內亂,為清政府武力解決臺灣提供了契機。當年六月,康熙發布諭旨:“鄭錦(經)既伏冥誅,賊中必乖離擾亂,宜乘機規定澎湖、臺灣。總督姚啟圣、巡撫吳興祚、提督諾邁、萬正色等,其與將軍喇哈達、待郎吳努春,同心合志,將綠旗舟師分領前進,務期照剿撫并用,底定海疆,毋誤事機。”
同時,康熙帝還是沒有放棄和平解決的努力。從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9年多的時間里,雙方還共進行五次和談,清政府的條件也是一讓再讓,只要鄭軍撤出沿海島嶼,退守臺灣,可答應“依朝鮮事例,不剃發,不登岸”等項條件。
但鄭氏集團憑借其武力,更加變本加厲,除原先條件外,又提出沿海島嶼全部歸其所有,清政府還要供給鄭軍糧餉。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1683年),清軍經過兩年多備戰,已完成對澎湖登陸作戰的一切準備。清軍由福建水師和部分陸師組成的攻臺部隊共2萬余人,新造各色戰艦230余艘,其中大型戰艦即達70艘,質量、數量均優于鄭軍,且士氣高昂。在鄭氏集團內亂不止,卻一再拒絕招撫的情況下,收復臺灣的時機已經成熟。
施瑯像
古人云:“聞鼙鼓而思良將”。康熙帝在定下武力攻臺的決心之后,力排眾異,大膽起用有豐富海戰經驗、熟悉鄭氏集團內情、而且極力主戰的“降將”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并授予“專征”權,全權指揮攻臺行動,從而確保了作戰指揮的協調統一。
第一步,實施澎湖登陸作戰,消滅鄭軍有生力量,打開臺灣門戶,扼制海上咽喉,對臺形成大兵壓境之勢。
第二步,引而不發,在積極做好對臺登陸作戰的同時,積極進行政治攻勢,逼迫鄭氏集團投誠,實現對臺灣本島的和平統一。
第三步,議和成功,則接管臺灣;如果和談失敗,就進軍臺灣本島。
主要采取先困后登的作戰方案,分兵三路,主力艦隊發兵臺灣政治中心承天府(今臺灣臺南市),實施正面牽制,北路向北封鎖蚊港(今臺灣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之虎尾寮)和海翁窟港(今臺灣大安港),南路向南封鎖打狗港(今臺灣高雄市),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形成對臺的全面封鎖和圍困,迫使鄭氏集團繳械投降。
如鄭氏集團仍負隅頑抗,就“登岸次第攻擊”,實施臺灣本島登陸作戰,先掃清城外,再“用得勝之兵,而攻無援之城”,最終以武力解放整個臺灣。
此作戰計劃十分周全,對多種作戰可能都作了詳盡的分析,以適應瞬息萬變的作戰要求,力求萬無一失。
施瑯攻臺示意圖
在攻臺時機上,施瑯針對臺灣海峽的氣候特點,總結前三次渡海進攻澎湖失利的教訓,把渡海作戰時間選擇在農歷的六月。
理由是冬季北風強勁,風高浪急,不利于戰船航渡和停泊,而且艦船易被吹散,很難迅速集結,發起連續進攻。夏季是西南季風,比較軟和,風輕浪,利于艦船編隊開進和集中停泊,實施作戰行動。
另外,夏季是臺風多發季節,按常規不宜渡海作戰,選此季節作戰,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奇效。為了避開臺風的襲擊,施瑯又將具體登陸作戰時間選在夏至前后20天左右,這段時間臺風發生的可能性較小。
同時,施瑯針對海情和鄭軍防御情況,決定渡海戰艦由銅山(今福建東山島)啟渡,利用六月的西南季風向東穿越臺灣海峽,先期攻占澎湖主島以南、敵防守薄弱的八罩嶼(今澎湖望安島)一帶,從而奪得船隊的錨泊地和進攻出發陣地,占據上風上流的有利位置。
清軍水師進發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晨,清軍從銅山誓師出征,龍旗飛揚,順風順水,連克貓嶼(在今澎湖七美鄉)、花嶼(在今望安鄉),按計劃奪取了進攻出發陣地八罩嶼。
此時,澎湖鄭軍以劉國軒為主將,率部萬余人,新舊戰船百余艘,據守澎湖。沿岸修建胸墻,構筑炮壘,增設火鏡火炮,構成以娘媽宮(在今澎湖馬公市內)為核心的海島防御體系,星羅棋布,堅如鐵桶,企圖在澎湖同清軍決一死戰。
澎湖決戰示意圖
十六日晨,施瑯率部向鄭軍防御陣地發起攻擊,但由于輕敵和戰術不當,正值南潮突漲,清軍艦船爭先,互相沖撞,不成隊形,敗退下來。
施瑯及時總結教訓,進行了周密的準備和部署。十八日,派部隊先攻取了澎湖港灣外的虎井、桶盤二島,掃清外圍。十九日,施瑯親率小船深入澎湖內、外塹等處偵察敵情及地理形勢。二十、二十一日,連續派老弱殘兵進行佯攻,行示弱驕兵之計。
經過三天精心準備,二十二日清軍發動總攻。采取分進合擊,以眾擊寡的戰術,分兵三路。中路為主攻,由施瑯親率大型戰船50艘,正面攻擊敵主陣地娘媽宮;東路由總兵陳莽率戰船50艘,攻雞籠嶼、四角山一帶,作為奇兵,配合主攻部隊夾擊娘媽宮;西路由總兵董義統領戰船50艘,進攻牛心灣,進行佯動登陸,牽制西部鄭軍;另以戰船80艘為預備隊,隨主攻部隊跟進。
經過七八小時激戰,鄭軍主力喪失殆盡,僅主將劉國軒率小船數十艘逃回臺灣。此役,清軍由于指揮正確,戰術得當,以陣亡329人,負傷1800余人,取得了登陸作戰的全面勝利,完全占領了澎湖三十六島。
澎湖決戰
澎湖之戰是清、鄭雙方帶有戰略決戰性質的一次作戰。經此一戰,清軍攻占“臺灣四達之咽喉,外衛之藩屏”的澎湖之后,已經對臺灣本島形成了大軍壓境的威懾之勢。鄭氏集團一片慌亂,眾叛親離,人心向往大陸。
清軍一方面休整部隊,補充彈藥給養,做好進軍臺灣的準備;另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對臺鄭氏集團進行政治攻勢。對投誠、投降人員,以禮相待,士兵發給錢糧,傷員予以治療,愿歸家者派小船送回臺灣。這一措施,影響極大,原已失去斗志的鄭氏集團成員,此時更不愿戰。
康熙帝又及時通過施瑯向鄭氏集團招撫,勸告他們停止抵抗,放棄分裂,必將待以寬厚。又恐鄭氏集團成員疑懼,特意宣布“煌煌諭旨,炳如日月,朕不食言。”頒布赦罪詔書,推動了臺灣問題向政治解決的方向發展。
鄭氏集團終于在關鍵時刻做出了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決定,接受康熙帝的勸告,歸順清朝中央政權。雖然為時稍晚,但仍不失為識時務的俊杰,也算是對全國的統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鄭氏集團正式歸順清朝。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瑯率清軍進駐臺灣,順利接管臺灣全境,完成了對臺灣本島的和平統一,臺灣寶島終于回到祖國懷抱。
靖海侯施瑯府
次年(1684年)春天,康熙下令對鄭氏及其官兵皆妥善安排,將鄭氏后人、馮錫范、劉國軒等迎到北京,封官賜宅。這些善后措施,有力地保證了臺灣問題的圓滿解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清朝政府在臺灣設置臺灣府,下轄諸羅、臺灣、鳳山三縣,隸屬福建省,澎湖歸臺灣府管轄。并于臺灣設總兵一員、副將二員,駐兵八千;于澎湖設副將一員,駐兵二千。自古即為我國領土的臺灣,又重新歸還祖國。
康熙帝收復臺灣,與祖國大陸形成一個整體。既保障了臺灣的安全與經濟發展,又維護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鞏固了東南地區的海防。
從統一臺灣到鴉片戰爭的一百多年中,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沒有再受到外國殖民勢力的大規模入侵。總之,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它與祖國的關系是“統一則安,分裂則危。”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