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筆者向來喜歡閱讀史籍,自從專注于膠東本土文史以來,相應縣志更是勤于翻開。而每當閱讀之際,也常會有所收獲。近來,在翻閱民國版《福山縣志稿》的“選舉”(科舉)列表時,筆者就又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
原來,該志在清代初期的貢生列表中,提到了一位來自奇山所的“邶”姓人物,稱:“邶躋鋐,(順治年間)歲貢,奇山所人,遙授。”
(▲民國版《福山縣志稿》中的記載)
在古代科舉體系當中,貢生的功名等級次于進士和舉人,并不算十分突出(但亦有為官的資格)。筆者之所以對這條記載尤為在意,主要是因為主人公的姓氏較為特殊——“邶”屬罕見姓氏,筆者此前不僅在生活中沒有接觸過“邶”姓人,在膠東各縣志中也不曾見過相應記載。
另外,奇山所城地處現煙臺市區,其相關歷史受到煙臺研究界的廣泛關注,可謂地方上的一門顯學。但在筆者印象中,以往對奇山所的各類介紹文章中,亦不曾提及過“邶”姓。
綜合以上各種背景,此番在《福山縣志稿》中忽然見到“邶躋鋐”的名字時,筆者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信息點或許可以幫助考證一個鮮為人知的奇山所軍戶家族,同時填補膠東姓氏研究的一處盲點——因為按照常理推斷,能培養出貢生的家族,在地方上往往具有一定根基,其后人延續至今的可能性較大。
于是,筆者按圖索驥,開始查閱《煙臺市志》《芝罘區志》等資料,試圖找到“奇山所邶姓后人”的痕跡。但1994年版《煙臺市志》和《芝罘區志》在居民姓氏列表中均未提及“邶”姓(亦無“北”姓)。這一結果,不禁令筆者心生疑竇——到底是邶姓人中途外遷還是《福山縣志稿》記載有誤呢?
限于資料,“邶姓人中途外遷”這一猜想顯然無法印證。因此,筆者只好開始通過比對清代康熙和乾隆兩個版本的《福山縣志》,來查驗后一種推測。結果發現,康熙版《福山縣志》將這位奇山所貢生的名字寫作“丘躋鋐”,乾隆版《福山縣志》則寫作“邱躋鋐”,除了姓氏寫法有出入外,其他信息均相同。
(▲康熙和乾隆版《福山縣志》中的記載)
查詢其他史料可知,雍正年間,清廷曾專門下令:為避諱孔子之名(丘),姓氏、地名中的丘字俱改為邱。因此,乾隆版《福山縣志》的“邱躋鋐”應是遵循這一避諱原則對“丘躋鋐”的轉寫。至于民國版《福山縣志稿》,多半是在謄抄乾隆版縣志時所出現的筆誤。也就是說,此番發現的“邶姓”,在奇山所歷史上并非真實存在。
上述經歷,看似是筆者“空歡喜一場”,但細細品味,通過特殊姓氏信息而發現志書上的訛誤,也算是有所收獲了。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誠如是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