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山東頻道
在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有一位濰坊風箏非遺傳承人——楊明霞,她用自己的匠心與智慧,將這一傳統技藝傳承并發揚光大,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上了濰坊風箏。
楊明霞出生在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村,一個與風箏制作有著深厚淵源的家庭。她的祖輩便是手藝人,家族制作風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在楊明霞的回憶中,“春天扎風箏、冬天印年畫”是最美好的記憶。兒時的她,放學回家在田野間放風箏便是最開心的事兒。這份對風箏的熱愛,伴隨著她的成長,并逐漸生根發芽。
楊明霞在7歲時就幫助父母捆綁風箏線,再長大一些,烤竹子、糊宣紙、畫風箏樣樣都能干。初中畢業后,她成為了楊家埠風箏廠的一名學徒,正式學習風箏制作。雖然學藝之路充滿艱辛,但楊明霞從未放棄。她憑著那份執著與熱愛,僅用1個月時間便學會了所有風箏制作工藝,成為同批學徒中的佼佼者。
楊明霞正在繪制風箏
結婚后,為了方便照顧家庭,楊明霞在自家開了風箏作坊,召集賦閑在家的村民一起扎制風箏,不僅為村民增加收入,還一起傳承了這門手藝。規模做大后,空間局促的制作間很難滿足所有工序的制作需求,楊明霞趁機轉變思路,將“扎、繪、糊、放”四道工序拆開,創新了風箏制作流水線模式。參與制作的風箏藝人精研一道工序,在家便能完成制作,既照顧了家庭,又傳承了手藝,還解決了集中制作空間局促的問題。
2006年,濰坊風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家埠村的游客也越來越多。楊明霞抓住這一商機,與哥哥楊明軍一起,在楊家埠村開了一家非遺文創店。她憑借健談的性格和專業特長,經常給游客講解風箏的起源、制作工藝等,成為了民俗文化的傳播者。
楊明霞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僅受邀走進學校非遺課堂,為孩子們講解濰坊風箏、木版年畫等傳統文化,還頻繁出現在各種文化展覽中,成為一名小有名氣的非遺傳承人。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她更是受邀在北京祥云展館演示風箏制作過程,將傳統非遺文化傳出國門、走向世界。
然而,楊明霞并沒有止步于此。她深知,要讓傳統非遺文化煥發新生,必須與時俱進、大膽創新。于是,在2021年,她開了一家零售商店,希望能夠借助商店的客流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起初文創店與零售店經營不能兼顧,在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煙草專賣局(營銷部)的幫助下,楊明霞在零售店內打造了風箏制作間,一邊看店一邊制作風箏,實現了傳承與經營的良性循環。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傳統風箏,也為了讓更多年輕人喜歡風箏,楊明霞將傳統風箏制作成了擺臺、風鈴等文創產品,在零售超市內售賣,讓非遺文化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同時,她還將這份傳承的重任傳給了女兒韓佳璇,用年輕人手中的短視頻將傳統非遺文化傳得更遠。
楊明霞在零售商店內整理風箏擺臺
如今,楊明霞依然堅守在風箏制作的道路上,她用自己的匠心獨運和不懈努力,讓濰坊風箏這一傳統技藝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她的故事也激勵著更多人關注和參與到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來。(鄭靜 董方 李云鵬 閆軒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