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郭沫若、吳晗的強烈要求下,國家同意了挖掘萬歷皇帝的陵墓,在打開棺材后,萬歷皇帝的龍袍遇見空氣后,慢慢變黑,珍貴文物也受到了傷害,自此以后,國家再也沒有主動發掘帝王墓。
那一次挖掘帝王墓,損失慘重,技術不足,設備不夠先進,雖然想法很完美,但當文物“重見光日”的那一刻,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成為了文物界、史學界最大的痛!
其實,挖掘帝王墓,并非突發奇想,而是深思熟慮……
輝煌燦爛的五千年華夏文明中,有一個朝代熠熠生輝,從建國到滅亡,歷時276年,這個朝代便是赫赫有名的大明王朝。
1949年,吳晗擔任北京市副市長,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需要這些文采斐然的大知識分子站出來出一份力。
在吳晗擔任北京副市長的第四個年頭,吳晗提出了一項令人震驚的舉動,要拆除北京部分“無用”的古城墻,沒想到卻遭到了林徽因與梁思成夫婦的極力阻攔。
吳晗當時的提議,有很多人支持,也有很多人反對,最終一些古城墻被拆掉。
時間線來到1955年,吳晗不僅是北京市副市長,還是一位明史專家,滿心滿眼都是對明朝歷史的熱愛與熱忱。
然而,明朝歷史很多都是模糊不清,而且明朝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多,要是通過具體的文物進行研究,一定能夠將還原更多歷史真相。
另一邊的郭沫若呢,是中國著名的學者,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名聲斐然,吳晗便找到了郭沫若,將自己的想法告知,郭沫若聽到之后,與吳晗的想法不謀而合。
明十三陵,規模宏偉、龐大,但明十三陵一開始并不是吳晗、郭沫若心中首選,郭沫若思來想去,將目光轉向了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上。
長陵修建的時候,耗時時間很長,根據歷史記載,長陵的建設始于1409年(永樂七年),整個工程耗時7年,最終在永樂十四年竣工。
長陵相較于明十三陵,內部建造更為復雜,考古隊連最初的入口都找不到,挖掘古文物,考古歷史的第一步就被“釘死”了。
郭沫若和吳晗見識到了考古長陵的難度,為避免文物被破壞,他們立刻停止,而是將目光放在了明十三陵上,很快便向國家提交了一份挖掘明十三陵的報告。
報告內容詳細,條理清晰,且考古并非出于私心,而是為了讓明朝文化發揚光大,讓明朝文物得以重見天日,讓更多的群眾得以見識那個大名鼎鼎的朝代。
經過國家的層層審批,二人以及考古隊終于獲得了挖掘明十三陵的資格,然而,這個時候,定陵寶城墻磚塌陷,成為了二人下定決心發掘定陵的轉折點。
郭沫若對于明清歷史十分感興趣,其中明朝流傳的《永樂大典》是郭沫若最為執著找到的寶物,如果《永樂大典》能夠現世,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了解明朝歷史簡直是如虎添翼。
據傳,《永樂大典》就在定陵,放棄挖掘完好的明十三陵,轉而挖掘已經塌陷的定陵,是一個極為不錯的選擇,或許便能夠找到消失已久卻又名揚于世的《永樂大典》。
1956年5月,定陵發掘正式啟動,考古隊動作小心謹慎,在定陵寶城西南角挖下了一條深溝,深度才挖掘到一米多,眾人就看到“隧道門”三個大字的石條,這證明挖掘大方向是正確的。
后續眾人再接再厲,即便困難重重,巖石層堅硬,依舊未能抵擋大家對挖掘定陵的熱忱,希望就在眼前,終于,在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之后,眾人找到了定陵的金剛墻。
一直到1957年5月,考古隊才穿透厚厚的土城,在厚重的金剛墻上發現了地宮的入口,墻磚被一塊一塊取下,內部的漢白玉大門映入眼簾,眾人心中一喜。
明朝歷史的神秘面紗即將被揭開,漢白玉大門被打開后,諸多明朝文物、玉器、絲織品被發掘出來,足足有3000多件文物。
正當吳晗、郭沫若等人感慨明朝果真名不虛傳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萬歷皇帝生前所穿的做工精美、繁雜的龍袍,在接觸到氧氣之后,從正黃色迅速氧化變成灰黑色。
眼前的一幕令眾人大驚失色,連忙采取措施,想要保護文物,可當時技術不夠,考古學家又錯誤涂抹腐蝕劑,導致文物加速被毀,若干件文物面目全非……
定陵文物大部分都遭到了破壞,震動了文物界與史學界,國家得知事件經過之后,痛心疾首,制定了鐵規:不主動發掘帝王墓,只進行搶救性發掘!
信息來源:新京報2022-01-07《明定陵:帝陵文化的探秘與惋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