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亳州市譙城區不斷推深做實基層治理工作,堅持把精細化服務網格編織到群眾家門口,深入開展“暖心走訪”行動,扎實推進村(居)民議事協商,打造民事民議、民事民定、民事民辦的新型社會治理共同體,通過多措并舉,全力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小桶風波”一日平息
“沒想到社區辦事效率這么高,當天就把問題解決了!給咱辦實事的好干部點贊!”日前,望著家門口嶄新的垃圾桶和整潔路面,譙城區薛閣街道魏武社區方元前街居民羅賢森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這場由破損垃圾桶引發的“民生小風波”,在社區議事協商機制下迅速化解。
不久前,方元前街的垃圾桶因破損嚴重,生活垃圾順著裂縫不斷外溢。隨著氣溫攀升,整條巷子彌漫著刺鼻的酸臭味,蒼蠅蚊蟲滋生,附近居民連窗戶都不敢開。
“夏天到了,這衛生狀況實在讓人擔心。”羅賢森第一時間向社區反映問題,鄰居王芳也為此發愁不已。
接到居民反饋后,魏武社區立即啟動居民議事協商會。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與居民代表圍坐一堂,針對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當務之急是更換新垃圾桶,避免垃圾繼續滲漏。”“周邊衛生也得徹底清理,不然臭味散不掉。”……在充分聽取居民建議后,魏武社區迅速敲定方案:當天完成垃圾桶采購更換,并安排保潔人員對周邊環境進行深度清潔。
議事協商會一結束,該社區工作人員便投入行動。有人對接環衛部門調配新桶,有人拿著清潔工具處理舊垃圾桶周邊污漬。經過數小時忙碌,嶄新的垃圾桶穩穩立在巷口,地面被沖洗得煥然一新,困擾居民多日的難題就此解決。
“以前路過都得捂鼻子,現在看著干凈清爽,心情都變好了!”居民王芳感慨道,社區真把居民的小事當成大事辦,讓她住在這里特別安心。
近年來,魏武社區始終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將議事協商機制作為社區治理的重要抓手。通過搭建溝通平臺,引導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決策,既高效解決實際問題,又增進了鄰里、社區間的情感聯結。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強公共設施巡查維護,第一時間響應居民訴求。”魏武社區黨委書記明思源表示,該社區將繼續深耕“聽民聲、聚民智、解民憂”的服務理念,切實提升居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薛閣街道魏武社區工作人員到居民家中征求意見和建議。陳五志攝
“一張網”打通便民服務路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一個小網格。為了細化社會治理,譙城區注重暢通訴求渠道,將全區276個村(社區)劃分為5357個網格,組建由村(社區)干部、返鄉大學生、物業人員等組成的城鄉居民組長(網格員)隊伍(持證社工700余人,占全市40.76%),讓干部隨時能服務群眾。
譙城區整合人民網留言、群眾和企業來電、政務便民服務等“8+2”傳統投訴平臺,構建“民聲呼應?接訴即辦”一網共治服務體系;全覆蓋組建網格居民服務微信群,邀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一村一警”、物業人員、公益律師等進群并公布聯系方式,讓群眾隨時能找到干部。
“一平臺”凝聚議事協商力量
譙城區注重開展“線上”遍訪,區四大班子成員帶頭,黨員干部和城鄉居民組長參與,通過微信群、電話聯系等方式,對轄區群眾每季度開展一輪“線上”遍訪,做到獨居老年戶、低保五保戶等群體全覆蓋,把群眾“小百分比”的急難愁盼辦到“百分之百”。
在推進議事協商方面,譙城區搭建村(居)民議事協商平臺3139個,制定“議事協商事項目錄清單”,組織黨員干部、法律顧問、志愿者等多元主體參與議事協商,調動和匯聚各方力量處理基層事務、化解基層矛盾。創新群眾說事、議事、辦事、評事“四事工作法”,做到議事前充分調研、議事中規范有序、議事后迅速落實、議事結果由群眾評判。工作開展以來,共開展議事協商7176場次,辦結問題7927件,辦結率95%、滿意率98.5%,群眾的事“自己議、自己定、自己辦、自己管”已形成工作模式、成為工作習慣。(劉景俠 陳五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