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刷短視頻,手指劃著劃著突然停了——屏幕里是黃河清教授,正對著鏡頭說上海博物館的埃及文物展“造假”,話里話外總把館長拉出來,說“該出來解釋解釋”。早聽說他是“偽史論”那套的代表,可真看到他這么做,忽然反應過來:他哪是真要個解釋?分明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想借著和館長的“爭論”攢流量呢。
他視頻里列了不少“理由”,說“某件雕像看著太新”“某塊銘文字體不對”,聽著像那么回事。可越看越發現,他從頭到尾都繞開了最關鍵的前提:這場展覽根本不是誰拍腦袋搞的,是中埃兩國實打實的官方文化交流項目。2023年兩國簽的《中埃文化合作協定》里就寫著這事兒,外交部、文旅部、國家文物局都在名單上,文件上蓋的紅章清清楚楚。參展的700多件文物,每一件都有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的認證,從出土時的編號、年代鑒定報告,到跨國運輸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中埃兩國文物部門的雙份記錄——就像兩國共同簽了“文物交接單”,怎么可能是“憑空造出來的”?這些硬邦邦的官方文件,他一個字沒提,因為他知道,提了就吵不起來了。
讓我在意的是,他對“聯合考古”這事兒也幾乎不提。展覽里有件薩卡拉墓地的木棺,我記得幾年前新聞里播過,是中國考古隊和埃及同行一起挖出來的。當時現場直播里,隊員們用碳十四測年儀測出的年代數據、棺上銘文和周邊墓葬的比對結果,都登在《考古》《埃及考古學雜志》這些正經期刊上,全球搞埃及學的學者都能查著。這些帶著沙漠塵土、被考古隊員用小刷子一點點清理出來的東西,難道會是“為了展覽臨時偽造”的?他避開這些,偏要拿“看著不對勁”說事兒,無非是這些證據太實,提了就沒爭議了——沒爭議,哪來的流量?
他在視頻里反復說“館長該出來解釋”,可他心里門兒清:文物的真假從來不是靠“誰出來說句話”定的。靠的是中埃兩國政府蓋在文件上的公章,靠的是實驗室里X射線熒光光譜的檢測數據,靠的是幾十年攢下的學界共識。就像沒人會因為誰喊一句“故宮太和殿是假的”,就真懷疑那座幾百年的宮殿,這種國際展覽的真偽,憑的是硬證據,不是誰嗓門大。可他偏要揪著館長不放,因為館長是博物館的臉面,對著館長喊話最容易挑動情緒——館長回應了,他能接著揪著“回應不夠”再炒一輪;館長不回應,他能說“館長心虛”,照樣能引一波討論。這算盤打得,隔著屏幕都能聽見響。
說白了,網絡上說話自由,對歷史、對文物有疑問,擺證據、講道理,誰都歡迎。可法律也明明白白寫著:《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說了,故意編虛假信息擾亂秩序,要拘留、罰款;真鬧大了,《刑法》里的尋釁滋事罪、誹謗罪也等著。對著兩國外交部簽的項目、官方蓋過章的認證,拿不出半點實據就瞎嚷嚷,這跟說“故宮文物是仿品”“長城是近代修的”有啥區別?說到底,是在砸最基本的信任——對專業機構的信任,對國際合作的信任,對那些實實在在證據的信任。
這場埃及文物展,哪是一堆老物件的陳列?是中埃兩國簽了協定、考古隊員在沙漠里蹲了好幾年、實驗室里測了無數次才成的事。他倒好,專挑能吵起來的話說,對那些官方文件、考古報告視而不見,說白了,就是算準了“吵得越兇,看得人越多”。真要質疑,先去翻翻那些文件、看看那些報告,總比空口白牙喊“造假”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