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網(wǎng)絡(luò)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diǎn)進(jìn)行撰寫,請悉知。
1961年9月的一天,毛澤東在武漢接見了一位身穿灰色西裝的英國老人。
這人不是一般的客人。
他是伯納德·勞·蒙哥馬利——曾在北非沙漠擊敗隆美爾的英國陸軍元帥。
那天,毛主席送了他一幅書法。
字不多,但份量很重。
誰也沒想到,這竟成了他最后一次訪華。
可這事兒,要從一年多前說起。
1960年5月,蒙哥馬利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
當(dāng)時是以“私人身份”來的,但接待他的排場一點(diǎn)也不“私人”——從廣州到北京,再到上海,幾乎一路綠燈。
他在北京首都機(jī)場下飛機(jī),周恩來親自迎接,外交部和各大部委輪流安排會談。
他見了毛澤東、陳毅,還被安排參觀了不少工廠和軍營。
甚至在廣東的一個輕工業(yè)廠里,看到工人們一邊干活,一邊背著槍。
那會兒他皺了皺眉:“你們這是常態(tài)?”陪同人員笑了笑:“民兵隊伍,隨時準(zhǔn)備保衛(wèi)家園。”
這一幕,蒙哥馬利后來在文章里專門寫了。
他說,這種軍民結(jié)合的模式,在西方連想都沒想過。
他是個老軍人,打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見多識廣,可這一回,他是真的被驚到了。
那時候的國際局勢很緊張。
中印邊境已出現(xiàn)零星沖突,中蘇關(guān)系也開始走下坡路。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態(tài)度普遍是“封鎖”和“懷疑”。1953年朝鮮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美國主導(dǎo)聯(lián)合國通過制裁中國。
英國雖然在其中態(tài)度稍顯曖昧,但始終沒有邁出實(shí)質(zhì)性的一步。
可英國也不是鐵了心要跟中國對著干。
說到底,他們更擔(dān)心自己在亞洲的影響力被美國徹底取代。
于是,就有了讓蒙哥馬利出面“試水”的想法。
這個人地位夠,分量也夠。
他既是二戰(zhàn)英雄,又是退役軍人,說話不代表官方,卻往往能反映決策層的意圖。
所以當(dāng)蒙哥馬利提出“從新德里直接飛北京”的時候,中國外交部沒有立刻同意。
不是不歡迎他,而是太敏感。
中印剛擦過火星,這時候直接從印度來,會讓人誤會中印之間是不是有了什么秘密協(xié)議。
最后還是繞了個彎,等了幾個月,才正式發(fā)出邀請。
會談那天的場面很靜。
毛澤東坐在靠窗的位置,身邊是一壺?zé)岵韬鸵晦募?/strong>
蒙哥馬利帶著準(zhǔn)備好的筆記本,神情嚴(yán)肅。
兩人聊了兩個多小時,從冷戰(zhàn)到中蘇,從臺灣到西藏。
蒙哥馬利話里話外都在打探:中國會不會主動動武?對臺灣有沒有計劃?對印度,是不是有點(diǎn)...不太友好?
毛澤東沒有回避。
他很坦率地說:“中國不侵略他國,但也不容別人插手內(nèi)政。”說到臺灣時他語氣變得更重:“那是中國的事,別人管不得。”
這些話,蒙哥馬利記下了。
他說:“主席的底線很清晰,不模糊。”他還注意到,毛澤東在談話中幾次提到“和平”,但從不避談“斗爭”。
這讓他印象深刻。
第一次訪華結(jié)束后,蒙哥馬利在《星期天泰晤士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長文。
他寫道:“我曾說過,永遠(yuǎn)不要讓地面部隊在中國作戰(zhàn)。
這次訪問,更堅定了我這個看法。”文章在英國政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但他并不在意。
他知道,自己是親眼看過中國的,不是道聽途說。
一年后,他如約再來。
這回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腹地。
他去了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參觀了不少工廠和農(nóng)田。
有一次在山西一個鋼鐵廠,他看到一群年輕的女工正在操作軋鋼機(jī),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流。
蒙哥馬利站在一旁看了十幾分鐘,最后低聲說了一句:“這些人,是在為未來打基礎(chǔ)。”
北京的告別宴上,他舉起酒杯,說了幾句簡短的話:“我支持一個中國。
我希望世界和平。”沒有鋪陳,也沒有口號。
他只是個老兵,說話直來直去。
毛澤東這次沒有多問,只是笑著說:“你這次該看得差不多了吧?”蒙哥馬利笑著點(diǎn)頭。
可就在國慶節(jié)前幾天,他突然提出要出訪尼泊爾。
中方雖然有些意外,但也沒有挽留。
臨走前他再次保證:“我會如實(shí)講述我看到的。”
他沒有食言。
回到英國后,他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中國是個有希望的國家,有能力、有意愿為世界和平出力。
這種說法在那個年代,并不流行,甚至有點(diǎn)“政治不正確”。
可他照說不誤。
美國方面對此很不滿,甚至有人指責(zé)他“為東方唱贊歌”。
他也不辯解。
只說:“我看見了,我寫下了。”
晚年,他寫了一本書,叫《三大洲——亞非拉旅行記》。
其中幾章專門講中國。
他說,中國不會永遠(yuǎn)被誤解,總有一天,世界會真正認(rèn)識這個國家。
從那以后,再也沒人說他是“蒙混過關(guān)”的元帥了。
孫聞浪,《蒙哥馬利元帥兩次訪華》,《黨史博覽》雜志,2019年第6期。
尤乙,《蒙哥馬利對紅色中國的兩次訪問》,《世界歷史》雜志,2021年第3期。
Bernard Montgomery, The Memoirs of Field-Marshal Montgomery, Collins, London, 1958.
Bernard Montgomery, Three Continents: A Travel Diary, London: Hutchinson, 1962.
(免責(zé)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dǎo)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dǎo)。如涉及版權(quán)或者人物侵權(quán)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