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中國開國授勛的十大上將中,有一位被毛主席特批,以大將軍銜享受元帥級別待遇的特殊人物。
他本有資格躋身十大元帥之列,卻在大將中排名第七;他一生堅持革命,加入黨組織后,堅定的信仰從來沒有半分動搖;他在改革軍制后定身后方,組織一隊又一隊小推車,推向淮海戰場。
“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這是陳毅對他的評價;“是一名模范的共產黨員”,這是毛主席對他的評價;他的功績,化為信仰的火種,在百年前那片動亂的土地上,點燃紅色的鮮花。
他是張云逸,完全有資格一爭元帥之位,卻在黨的全局統籌下自愿犧牲自己的事業,保證淮海戰場大后方源源不斷支援的開國大將。
一封電報分定位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改建山東分局為華東局,12月21日,中共中央收到了這樣的一封電報:陳毅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與山東野戰軍司令員,張云逸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
有人評價這次的任命“很有意思”,很值得琢磨。要知道,在新四軍的時候,張云逸就一直是陳毅的副手。
但是這一次的任命中,張云逸卻和陳毅分開了,只任職山東軍區副司令員,而不插手野戰軍副司令員。
野戰軍是1945年在中央的指導下出現的,專司戰事,這一分工,其實就相當于將張云逸安在了政治位置上。
這樣的安排其實很說得過去,畢竟過往的革命經歷中,張云逸本人協調、管理與緩和各方關系、團結動員各方同志上面的才能已經有了充分的證實。
而山東軍區剛剛組建,新四軍、原本的山東分局與華中局的合并磨合需要一個善于平衡,且有相當軍事領域經驗的領導者,這個人還不能在軍內資歷太淺。
陳毅元帥在名義上雖然兼任了兩個系統的司令員,但按當時情況,局面緊張、摩擦頻繁的國共兩黨不知何時就會爆發戰斗,他的心力便自然而然更多放在了野戰軍身上。
而山東軍區需要負責在后方征兵練兵、籌備糧草、生產彈藥……等等后勤任務,對現在的局勢來說,這也是相當緊迫的任務。
從各種角度講,張云逸正好完美符合這幾個部分的要求,于是,由他轉任軍區副司令員就成了一個大勢所趨的任命。
而軍區與野戰軍的分開管理,也標志著我黨在逐步改變之前軍政首長一體的大框架,向一個成熟政體的方向邁進。
華東局在電報里所做的分工很快就被中央爽快地批復了,認同張云逸就在軍區擔任副司令員,不插手野戰軍軍務。這封電報的事情,一來一回,到此算是畫上句號。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在困擾著我們:如果想讓張云逸主抓軍區的話,為什么不直接任命其為司令員呢?難不成是陳毅元帥不肯放權?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從新四軍說起。
新四軍代軍長之職
了解過新四軍軍史的人都知道,1941年,對新四軍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時間點。皖南事變后,蔣介石扣押了葉挺,而項英則在那次血色的背叛中壯烈犧牲。
此時的新四軍群龍無首,還面臨著被反誣撤銷的風險,于是,此時任第一支隊司令員的陳毅被任命為新四軍的代軍長重整新四軍,并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后轉為軍長。
而我們回頭來看,在新四軍成立的時候,張云逸是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單這么說,新四軍職務上,張云逸似乎要比陳毅還高一些,那為什么不是張云逸去接手代軍長的位置呢。
但我們不能忽略,陳毅此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職務,“中革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如此一來,陳毅在新四軍內的職務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要高于二把手葉挺。
再有就是陳毅本身與中央在新四軍發展道路上的態度保持著高度一致,蘇中新四軍就是在這種堅持擴張新四軍生存空間的態度下建立起來的,并且也打開了蘇中的新局面。
而且,陳毅此時率領的蘇中新四軍與經過皖南事變,傷亡慘重的皖南新四軍相比,實力上也更適合由他來進行重新整編和領導。
而張云逸就這樣順理成章的開始與陳毅搭檔,老革命干起事來互相也持節有度。在陳毅去延安參加七大時,張云逸代理新四軍事務,讓新四軍上下得到了不小的發展。
但當時間來到1945年,陳毅作為原本的新四軍代軍長,由他來兼任山東軍區司令員更能展現融合的態度,在這方面來講,張云逸從新四軍開始就慢了一籌。
況且在資歷上兩人不遑多讓,張云逸將軍固然是從辛亥革命開始就為中國奔走的老資歷,陳毅元帥作為井岡山早期的三巨頭難道就差出很多嗎?
因此,直接任命張云逸為山東軍區司令員就不太合適了。那就只剩下最后一個問題:為什么說那封電報分出的定位,是張云逸將軍錯失元帥之位的原因呢?
起點與將軍
張云逸將軍生于1892年,17歲就加入同盟會,18歲參加廣州起義,19歲黃花崗起義險些成為烈士。
武昌起義爆發后,他還在廣州參與了攻打兩廣總督府的戰斗,可以說,他是親眼看著辛亥革命爆發,甚至是親自下場推動辛亥革命爆發的一份子。
年紀輕輕的他就已經踏過了近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一步,在這個光輝的起點之后,張云逸還要親身體驗這革命的全過程,直到新中國成立。
在他領導的百色起義過后,廣西出現了紅七軍,讓中國的大地上又出現了一片紅色。這之后長征、抗日、解放戰爭,一個沒落下過,自從1926年入黨之后,可謂鞠躬盡瘁。
1945年的那封任命書,張云逸將軍未必看不出來,這是要將他調離作戰前線,專司后方。而戰爭時期,軍功從來以前線殺敵為優先,再來看這個任命,事實上就斷了他競爭元帥的路。
在后來的授銜中,解放戰爭時期野戰軍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將領,遠超出其他的幾個時期,開國大將之首粟裕就是此時后來居上。
對于中央來說,難道現在咱們老百姓能看出來,想明白的是,偉人他們身處政治軍事中心還看不出來嗎?
如果張老真的有心想要爭一爭元帥之位的話,在解放戰爭時期去前線打幾個大仗——張將軍難道沒有這個能力嗎?
陳毅元帥描述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鄉們“用小車推出來的”,因為這場戰役背后,是張將軍對前線軍民工前所未有的軍事化重組。
將民夫分到前線縱隊級單位組成民工團,給衛生部配備擔架隊,山東人民支援前線的擔架、條子、小車全部掌握在地方機關手中,張將軍在背后組織規劃,詳細周密,絕對要保障后勤到達前線!
有這樣組織籌組能力的張老難道是真的打不了仗嗎?顯然不是。但結果也很明顯,將張云逸將軍放在后方,更能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添磚加瓦。
但是,這也就變相犧牲了張云逸將軍在事業上的前路。戰爭時期,要以戰功論英雄。前線殺敵最直觀,拿到的最痛快;保障后方的戰士們雖然也不可或缺,卻很難那么亮眼。
結語
1955年,張云逸在中南海授銜大將,排名第七。以他見證、參與了整個近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老資格來看,這軍銜其實是給低了,但他也從未埋怨過黨和國家。
那封電報中的安排,改變了張老在隊伍中的定位,這是組織權衡過整個戰場之后的安排,而張云逸不以自己的利益為先,以極高的政治素養,服從了這一安排,也就從此錯失元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