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和外婆聊天時,又說到村里的某某某離婚了
而離婚的原因,居然還是孩子的媽媽出去打工后跑了,最后錢掙沒掙到不知道,反正出去后連孩子、和家都不想要了
說到最后,外婆還不忘補充一句:“媽媽還是得被孩子拴住,不然出去打工就混野了,最后連家也不想要了”
事實上,媽媽出去打工后連家都不想要的禁不起誘惑,在蘭媽看來,人性的貪慕虛榮還是占據少數,主要的原因多數還是無奈、心酸、還有扎心的
特別是以下幾個原因,如果不是不得已,又有誰會拋下自己的孩子呢:
01
人性的偏見
孩子帶得好是爸爸基因好,帶不好就是媽媽偷懶
聽一位媽媽說了一段很傷人心的話:
娃不聽話,怪媽媽沒管好
娃磕碰了,怪媽媽沒貼身保護
娃生病了,還是怪媽媽沒照顧好
可是,娃若養好了,就是一家人的功勞,娃若養不好都是媽媽的
原來...媽媽的地位如此高,全世界都在怪媽媽.…..….
是呀,對于媽媽們來說,她們所期待的,無非是多少個日日夜夜,可以聽到家人的一句“你辛苦了”
這句話,不僅僅是對過去辛苦孕育孩子的一句安撫和認可,更是為人處事里暖人心的一種相處措施
鄰居媽媽,是一個95后寶媽
認識她的時候,就是屬于“一拖二”的黃臉婆形象
每天蓬頭散發不說,出門也永遠都是地攤上買來的幾十塊錢睡衣,腳上甚至還穿著縫了又補的幾塊錢襪子
我問她“為什么那么節儉,幾塊錢襪子都舍不得買”,她卻告訴我:“不是舍不得買,而是沒時間買,有了孩子之后打扮自己似乎都在浪費時間,更何況孩子帶得好了,那是爸爸的基因好,孩子若帶得不好,就是我這個當媽媽自私、只顧自己瀟灑自在,實在是沒有精力去參與那些無故的紛爭”
然而,等到閨女長大讀了初中之后,卻遭到女兒的無比嫌棄,嫌棄她整天穿著睡衣出門丟人,也嫌棄她整天嘮嘮叨叨,跟個老媽子似的
丈夫和公婆呢,對于她過去十幾年間的辛勞和付出也視為理所當然,只要有一件事做的不如過去了,那迎接的就是鋪天蓋地的問責和抱怨聲音
久而久之,媽媽累了,也倦了,再望著女兒跟她一般高的身個,她暗自覺醒后做了一個決定:一定要出去上班,實現自己的價值
也就是這個決定,讓她體會到了久違的自由,和客戶談合作,和同事聊天,和朋友聚餐,和閨蜜看電影…
那種走到哪里都自帶快樂芬芳的感覺,和回到家里就烏煙瘴氣、爭吵矛盾不斷的環境,誰更俘獲人心也直接是一目了然了
所以,如果媽媽出去打工后不愿意再回家了,那原因一定是原本的家沒有給她帶來溫度,特別是有了后來的自由、和自身價值提升之后,心態也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可以想象一下,那些沒有溫度的家庭,如果連期待都沒有了,又談何留念呢
02
旁觀性冷漠
總是把“老人帶娃是情分,不帶娃是本分”掛嘴邊
擁有十年心理咨詢實戰經驗的葉斌老師曾說過:
“只有自私的父母,才會經常把兒孫自有兒孫福掛在嘴邊,有的老人會說,我幫你帶孩子是情分,我不給你帶孩子也是本分,可一個家庭如果把情分和本分分得那么清楚,那這個家庭還有什么親情可言呢”
是呀,對于一個小家庭來說,如果沒有老人幫忙帶孩子這一幫扶,那小夫妻就必須要騰出一個人帶孩子
而另一個人,不論是兒子、還是兒媳,單靠一個人之力又如何能振興家族呢
可惜的是普通家庭里很多老人都沒有領悟這一點,總是抱著自己的那點固有思想讓家庭失去平衡
蘭媽認識的一個媽媽,是一個遠嫁姑娘
剛開始成家的時候,她就是一個典型的傻姑娘,一心一意地為了家庭操勞不說,也從未有過一絲抱怨和失望
可自從生了二胎之后,每天忙得暈頭轉向,還時常連吃一頓消停飯都是奢望時,她的內心是多么渴望有個人能幫一幫她
于是,抱著期待的心態向婆婆遞去了求助的目光
沒想到,婆婆當時的回答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我把自己的兒女帶大就已經功成身退了,你們自己生的孩子,你們自己不管,誰替你們管呀”
也就是這句話,瞬間讓人心灰意冷
而身為媽媽的責任與擔當,雖然讓她一次次咬著牙挺過了一個又一個挫折和難關,但論心而說,她對那個動不動把“帶孩子是情分,不帶孩子是本分”的冷眼旁觀家庭,早已經沒有任何期待了
用她后來的話來說:“目前的處境就是不參與、也不打聽,除了自己生的孩子,其他的任何事、和任何人都和我沒關系”
是呀,這就是所謂的人性
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如果一個人面臨困境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身邊那些最親近的人卻選擇冷眼旁觀,那事情過后又有什么資格去要求對方要為你做些什么呢
所以,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就是一個相互理解、相互幫助
老人帶娃是情分、不帶娃是本分也是一樣的,年輕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不惜余力主動幫助,那年輕人奮斗所取得的所有成就,也將是全家人的榮耀、更是一個大家庭的榮華富貴
反之,如果年輕人連養孩子都是壓力、都是身不由己,那將來又拿什么去養老呢
03
家庭的壓榨
在外面上班掙錢是本分,回家后帶孩子又是責任
為什么媽媽要做超人?
這是蘭媽聽過最有說服力答案:
“因為媽媽這個角色需要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白天忙了一天工作,下班要輔導孩子作業,平時還要時刻關注班級群內消息,而這種工作和孩子無縫銜接的日子,還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全年無休,沒有一天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是呀,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媽媽出去打工后,連家都不想要了
因為她們太累了,也害怕了,害怕回到那個曾經拴住自己的牢籠
有一個和蘭媽年齡一般大的姑娘,選擇了一個大她14歲的男人當丈夫
本以為年紀大些的丈夫會疼人,也知道顧家,可真正過上日子后才明白當初的選擇多么愚蠢
已經四十多歲的丈夫,本身就是一個什么家務都不會做的媽寶男,一次意外從工地摔傷后,更是像個低智的孩子一樣處處需要照顧
在家庭、孩子、和天天需要花錢的情況下,只好由媽媽這個弱女子出去拿著月薪三千的工資養活著整個家庭
剛開始的時候,媽媽掙錢發了工資,都會第一時間回家做好吃的、整理家務,可隨著每次回家都有數不清的衣服需要洗,家里也臟得根本進不了人的情況越來越糟糕時,她已經無奈到開始擺爛了
當外人再問起“休假為什么不回家”時,她瞬間紅了眼眶,嘴里也說著近乎要放棄的話:“我每天上班那么忙、那么累,好不容易休息了,也想好好睡一覺,可每次回家總是有做不完的家務活等著我,我會受不了、也會想著躲在一邊不要回家了”
看吧,人心就是那么的脆弱,有些看起來堅強的背后,恰恰最需要理解、和幫助的暖人心
不管是丈夫、還是孩子,只要是家庭的共同成員,那就必須要做好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角色分配
也只有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才能創造一個有愛又有責任感的溫馨大家庭
04
孩子的仇視
壓垮媽媽最后一根稻草,是敗給了自己生的孩子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可一個媽媽堅強起來雖然什么也壓不垮,但唯有“孩子的仇視”是致命傷害
有一個35歲寶媽,拼命生下了二胎,養兩個閨女的未來生活本來是充滿期待和希望
可誰能料想到,兩個女兒好不容易養大了,卻一個比一個叛逆心重
大女兒嫌嘮叨,催促她:“你為什么不出去上班,別人家的媽媽都出去上班了,你卻整天待在家里”
小女兒動不動耍脾氣離家出走,只要一句話沒說好,能僵持著一個星期不跟媽媽講話
看著好不容易養大的孩子,一個比一個冷漠、一個比一個不愿意親近自己時,媽媽只覺得心如死灰,似乎自己也被整個世界拋棄了
再回想過去和女兒之間的點滴,她仍然不甘心地問了一句:“為什么對我這么大的敵意”
女兒卻回答說:“誰讓你什么都不讓我們做,什么都管著我們,不像爺爺奶奶他們,只要是我們要的東西,什么都會滿足我們,你就是摳門,就是不愿意花錢”
比較典型的一次,攀比心太重的女兒,看到同桌買的書后非要吵著鬧著買同款,媽媽只是管著讓孩子列舉一個計劃表
包括:
1、 買書的目的是什么
2、 買書回家后每天要看多少頁
3、 一本書看完后要寫一篇800字的觀后感
結果呢,女兒一聽買書的要求后,立馬開始撒潑耍賴
跑到奶奶那告狀,奶奶二話不說掏錢買書后,老人家還不分青紅皂白,當著孩子的面去指責媽媽:“平時不知道花了多少錢,幾十塊錢的書都舍不得給孩子買,你這媽媽當的也太失敗了”
一瞬間,媽媽氣得暈頭轉向,不好對老人發火,只好和女兒細數過去數年間的辛苦和付出
沒想到,女兒非但沒有一絲憐惜,還趾高氣昂地對她說:“你不是我媽媽,我有奶奶就行了,我也是奶奶辛辛苦苦把我養大的”
那一刻,有了爺爺奶奶無節制的寵溺,媽媽只覺得“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當極力想要去改變什么卻什么也改變不了時,只有無奈地放手了
所以,在蘭媽看來,教育孩子這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始終只需要一個人”,其他人過多的參與干涉,只會影響教育者的權威、家庭成員的和諧,還會讓孩子不正當的火焰有機可乘
那些壓垮媽媽最后一根稻草的,也往往是敗給了自己生的孩子,其他人可以肆意言語羞辱,唯有自己生的孩子,一句“我討厭你”、“我不要你當媽媽”的話,就可以徹底把人傷得連呼吸都困難
正所謂“善語結善緣,惡言傷人心”,對于家里有小孩的,家里人要么不管,要管就多做事、少說話,這是維護一個家庭和諧的聰明行止,也是成功幸福家庭背后最值得敬佩的人
那么,關于媽媽為什么出門打工后連家都不要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