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用“福氣”這個詞,來形容媽媽,你第一反應,會想到什么?
以前的我,第一眼看到“有福氣的媽媽”,腦海中下意識想到的,是:
公婆給力慈愛,老公貼心顧家,孩子懂事聽話。
但如今看到這個詞,卻更覺得,對媽媽而言:
真正的“福氣”,不是他人給的,而是自己“養”出來的。
不看他人價值,只論自我修行。
《暮色將近》中寫過:
一個女性,歷經生活的磨礪,活出通透和智慧,才不會陷于孤單和黑暗。
那些能在生活匆忙,日子平淡中,不陷入各種“我執”,有自己的通透和智慧的媽媽,才是真正的有“福氣”。
孩子在她們身上看到的,不是苦大仇深的犧牲型形象,也不是一個家和萬事興背后模糊的母親角色;
而是一個喜悅自在、平和舒展的榜樣力量。
她們不需要以別人提供的價值衡量“福氣”,她們自帶“福氣”,還能用“福氣”滋養孩子。
在她們身上,一般都有這些特征……
你有沒有發現?
有些媽媽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從來不是她們把孩子的衣食住行照顧得有多好。
而是她們不僅可以做到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還能成為孩子終身學習的榜樣。
她們自帶“福氣”,養出的孩子,不用去督促要努力拼搏,孩子就會照著媽媽的樣子,活得積極上進。
這些媽媽,身上都有一種“仙氣”。
她們是孩子最親密的伙伴,也是孩子最仰望的存在。
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筑學家、文學家林徽因女士,和丈夫梁思成育有一女一子。
女兒梁再冰,在寫給母親的回憶錄中,這樣記錄母親:
是一個哪怕有了孩子,但依舊時尚優雅,氣質高貴的女性。
孩子給她的生命帶來了更多的精彩,但卻從不是她的全部。
女兒梁再冰參軍時,母親林徽因頗為惦念,數次寫信訴說思念之情。
可等女兒回來后,林徽因卻表現得如同“女兒上街買了趟菜”一樣。
因為此刻的林徽因,全部精神正沉浸在國徽的設計中。
和女兒梁再冰同樣的是,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談起自己的母親,說:
“她是一個忘我的學者,一個用對成年人的平等友誼來代替對孩子的撫愛的母親。
一生中很少表現出三從四德式的溫順,卻不斷地在追求人格上的獨立和自由。”
在兒子眼中的林徽因,身上永遠帶著神采飛揚的“仙氣”。
會把古建筑事業,當作“一種近乎神圣的事業來獻身”;
寫學術報告,會用“奔放”的文學語言,會用“嬉笑怒罵”的雜文筆法;
融匯材料,在細微處會有很多“獨見精彩”,議論也總是“充滿靈感又極為高明”;
給丈夫的文章加工潤色,會巧妙地用“神來之筆”給那些文章點上“眼睛”;
不愛做家務,抱怨“家務會浪費她的生命”;
喜歡交朋友,既熱心又健談。會在有垂花門里種著海棠、馬纓花的中式平房中,和家人、青年學生高談闊論。
母親的一生,留給他的,是榜樣,也是美好的童年。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
“一個母親的影響力,比一百個老師還要深遠。”
身上帶著“仙氣”的媽媽,不會把自己困囿于母親角色。
她們用自己發光的樣子,給孩子展示了生命最美好的姿態。
前段時間看電影《還有明天》,里面的主婦媽媽迪莉婭,讓我感觸不已。
早上起床,迪莉婭對丈夫說:“早安。”
丈夫沒有任何理由地,回首扇了迪莉婭一個耳光。
迪莉婭什么話也沒說,彷佛“習以為常”地,利索地收拾起了一家人的吃喝拉撒。
她打四份工,但工資全部交給丈夫。
丈夫每晚閉上門,打得她痛苦哀嚎;
幾個孩子一看爸爸要動手,立馬躲回自己的屋子。
公公癱瘓,全靠她照顧,卻經常對她動手動腳。
公公聽不下去兒子對兒媳的家暴,把兒子叫到床前,“勸慰”:
“你不能總揍她,她會習慣的。
你要隔一段時間,再狠狠揍她一次,這樣她才沒有力氣頂嘴。”
這種夾縫求生存的生活,早已成了迪莉婭的日常。
在女兒眼里,迪莉婭作為母親,顯得逆來順受、無能無知。
甚至在媽媽迪莉婭掩好身上的傷痛,若無其事地繼續照顧孩子們。
和孩子開心談論美食時,女兒會沖媽媽大吼:
“我以后絕不會過你這樣的生活!”
有句話說,任何脫離時代背景和實際情況的評判,都是不公平的。
對于影片中的迪莉婭而言,她生活的時代,離婚甚至都不被允許。
這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她只能暫時依附家暴的丈夫生活。
但生活在這樣的高壓下,她卻從不會把孩子當作更弱者去發泄負能量;
反而依舊每天笑著面對生活,心中也自有天地。
她用“扮豬吃老虎”的方式狡黠地應對丈夫,保護孩子;
更不會用犧牲情節“情感綁架”孩子,反而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改變孩子的命運。
給丈夫上交的零花錢,她會小心地存下一部分。
因為知道丈夫肯定舍不得給女兒置辦新婚禮物,所以她一點點攢錢給女兒準備買個好婚紗。
女兒遇到暴發戶男友,對方要求她女兒:
“你這么美,千萬別出去被別人看見了,以后還是別化妝,別工作了。”
尤其是發現女兒的男友可能和自己的丈夫一樣,有暴力傾向時。
一向“懦弱”的她,不管不顧地跑去炸掉了對方的酒館,只為了攪黃這段婚事。
女兒因為這件事難過地整日哭泣,她拿出之前準備給女兒買婚紗的錢,說:
“拿去讀書!”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說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不需要一個完美的母親,只需要一個真實的、會重新微笑的母親。”
深以為然。
生活苦澀,日子平淡。
因愛困于其間的萬千母親,更為艱難。
但總有一些媽媽們,面對所有磨難的碾壓,也能活得樂觀堅韌。
她們從嘈雜憋悶的“房間”中走出,面帶平靜地去街上“給自己買一束花”,然后回家,溫和微笑著,送給孩子一路的“花香”。
她們平凡而普通,但孩子每每想起她們,就覺得黑暗的成人世界里,彷佛有了一座“沉默矗立的燈塔”。
這些媽媽會為自己修出一臉“佛相”,用自己“沉默但有力量”的生活智慧,帶自己走出“風雨”,給孩子遮風避雨。
就像影片中的迪莉婭,她改變不了關上門后屋內的命運,但她會時刻告訴自己:
“還有明天。”
在影片最后,她鄭重地打扮好自己,以“一個選民”的身份,投出自己莊嚴的一票,而女兒,在臺下等她,最終與她“相視一笑”。
有段時間翻《莊子》,重看“庖丁解牛”。
看到庖丁在解牛時,身體能配合著刀,像音樂一樣“奏出和諧樂曲”般順著紋理,自然而然地拆開牛的骨頭和肉。
當時突然反應過來,這不就和養育孩子道理相通嘛?
逆著天性養孩子,孩子叛逆難管;
順著天性養孩子,孩子自由成長。
當然這里的順應天性,不是指放縱孩子,任其享樂;
而是發現孩子的天賦所在,順著他們的熱愛和天賦,引導孩子成為真實的自己。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敦煌女兒”樊錦詩和母親之間的故事:
樊錦詩的母親是一位知識女性,有很獨立的思想和開闊的視野。
小時候的樊錦詩,在家庭氛圍的影響下,常常沉迷于文學和藝術的世界。
母親對她的養育方式,也是順應天性,盡可能尊重女兒的愛好。
在樊錦詩的興趣啟蒙階段,母親對她從不設限,喜歡什么就讀什么,喜歡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
在樊錦詩被敦煌的美震撼到,想要奔赴荒漠時,她決定支持女兒不那么符合主流的選擇。
對女兒的選擇不干涉、不指責,只叮囑她要好好吃飯,好好照顧好身體。
在母親無言的愛中,樊錦詩義無反顧奔赴敦煌,成就了自己有意義的一生。
盧梭曾說:
“兒童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不應按照成人標準被束縛。”
根據心理學中的“多元智能理論”來看,每個孩子在不同的方面,比如語言、邏輯、運動等,天賦都不同。
而有“道心”的媽媽,更懂得順應孩子的天性,她們養出的孩子更容易達到自己的天賦上限。
順勢而為,是一種養育的頂級智慧。
這世上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
心藏“道心”的媽媽,自己的心態足夠自洽。
孩子在她們的認可和鼓勵中感受到的,是“我清楚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并可以為之全情投入”。
媽媽的“道心”,是幫孩子拂去了最大的阻力,并用祝福的目光,送孩子一程。
能用“順勢而為”養孩子的媽媽,引一句影視臺詞來說:
“她們的福氣,在后頭。”
母親,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
一個真正有“福氣”的媽媽,活好了自己,也養好了孩子。
她們帶給孩子的力量,不在物質,而在精神。
她們站在更高的認知層次上,引領孩子走向更遠、更開闊的世界。
與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從業者,家庭教育指導師,青少年學習指導師,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學習法》。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