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在施工團隊的精密組織與通力協作下,隆興大橋G33主塔“昌”字裝飾件歷經數小時的緊張作業,最終順利提升到位,完成體系轉換工作,即將迎接最后的縱移安裝。
隨時調整角度偏差
“準備就緒,起吊!”隨著現場指揮員一聲令下,隆興大橋跨贛江西支主橋西岸G33主塔“昌”字裝飾件被正上方兩臺15噸卷揚機緩緩吊離地面。在靜置觀察一段時間后,卷揚機再次拉起裝飾件,緩緩上升,在“昌”字裝飾件抵達距離橋面52米處的高空,隨后進行體系轉換。
據介紹,主塔“昌”字裝飾件布置在主塔上橫梁與中橫梁之間,采用封閉式箱型截面的鋼結構,標準截面寬2米,長4米,總高17.74米,重129.98噸。此次裝飾件吊裝系統分為提升系統和滑移系統,裝飾件豎向吊裝到位后進行體系轉換,將裝飾件自重從提升系統轉換到滑移系統后進行縱移施工。
記者在吊裝現場看到,被吊起的“昌”字裝飾件隨著橋面上的風緩緩擺動,同時以每分鐘2米的速度徐徐上升。在距離吊裝設備大約400米處,司索工王傳德正用對講機與位于主塔橫梁上的卷揚機操作人員進行對話。“停一下,上游低了一些調整一下。”記者注意到,在整個吊裝過程中,王傳德時刻緊盯裝飾件,看到有角度偏差立即通知調整,“為保證吊裝順利進行,我們要時刻關注上下游卷揚機的同步性,為后續的體系轉換打好基礎。”王傳德說。
完成體系轉換
在橋梁寬闊的橋面上,粗壯的鋼索如“鋼鐵手臂”,牢牢鎖住“昌”字裝飾件,獨特的曲線造型,與橋塔構成奇妙呼應,還未完全就位,便已顯露出強烈的藝術張力。“施工過程中,我們要確保橋面風力不能超過6級,遇到特殊情況或惡劣天氣,卷揚機會及時進行剎車鎖定。”中鐵大橋局CJZQ-5標項目部現場經理羅文亮告訴記者。
記者注意到,“昌”字裝飾件移動過程中,羅文亮眼睛緊緊盯著,不時與工作人員進行溝通,現場緊張又有序。“這個字體裝飾從設計到制作,都融合了南昌城市的文化符號,裝上去后,既是橋梁的標識,也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羅文亮說道,“但是對于我們施工人員來說,不僅要‘好看’,更要安全牢固,前期我們也經過結構驗算、試吊裝等工作,確保萬無一失。”
在眾人協作下,當“昌”字裝飾件逐漸提升靠近至預定位置,在藍天映襯下,勾勒出城市建設的蓬勃力量。“目前我們正在進行吊具與C型框銷軸安裝鎖定,完成了從提升系統到縱移系統的體系轉換工作。下一步,我們在拆除下層上橫梁卷揚機后,將用智能張拉儀同步控制4臺穿心式單索油頂通過鋼絞線拉動C型框實現同步縱移。”羅文亮介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