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張華婧
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河南省財政廳、河南省自然資源廳日前印發《河南省深化智慧城市發展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河南將基本構建系統完備的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推進體系,全省城市數字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全面增強,數字化治理水平大幅提升,數字經濟發展動能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持續深化,培育一批成效顯著、可復制推廣的典型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形成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適數化制度創新成果,打造3—5個國內一流的綜合型和特色型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標桿,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實現國際領先。
·重點任務
(一)高標準建設城市數字底座
1.持續優化網絡基礎設施。推進5G網絡深度覆蓋和千兆光網規模部署,加快5G-A商用,開展萬兆光網試點。持續擴容鄭州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帶寬,加快400G/800G高速光傳輸網絡部署,積極爭取在鄭州增設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推進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河南分中心建設,完善北斗地基增強和衛星遙感等基礎設施。加快發展低空通信、導航、監測等基礎設施。到2027年,全省5G基站達到27萬個,10G-PON及以上端口達到200萬個,鄭州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帶寬達到6000G。
2.前瞻布局算力基礎設施。統籌全省算力協調發展,構建以鄭州(含航空港區)為核心,洛陽、鶴壁、商丘、信陽為區域增長極,各省轄市多點配套發展的“一核四極多點”算力布局。推進光傳送網在數據存算重點場所廣泛部署,強化算力接入支撐能力。優化省算力調度服務平臺功能,構建全省統一的算力調度網,探索建立跨地區算力調度、算電融合等基礎設施和協同機制,加強與“東數西算”樞紐節點地區算力中心高效聯動,深度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到2027年,力爭全省算力規模達到120E Flops,形成5個以上算力規模達到E級的大型算力中心。
3.加快建設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支持鄭州深入開展基于數據元件的國家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試點建設,開展省級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先試。實施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聚焦我省重大戰略需求和優勢特色領域,支持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建設企業和行業可信數據空間,探索開展城市可信數據空間建設,加快實現數據產品和服務的統一發布、高效查詢、跨主體互認等,積極融入國家數據空間體系。到2027年,建設10個左右省級可信數據空間。
(二)高效能實施城市數字治理
4.構建共性城市智能中樞。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架構、統一標準、統一運維原則,推動各地在現有智慧城市框架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構建全域感知、數據融通、能力共享、業務協同的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平臺。集約部署城市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共性功能模塊,構建通用能力中臺,打造匯聚各類信息網、物聯網、視聯網等系統數據的一體化數字資源系統。探索建立共性組件、模塊、智能體等共享協作機制,支持鄭州市等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監管、仿真推演、智能決策等應用。
5.打造統一時空數據基底。深化城市信息模型、時空大數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實景三維河南、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天地圖河南)等平臺建設,推進數據融通、功能整合,搭建統一時空數據基底,為城市數字化轉型提供一體化時空應用服務。加快數字孿生城市典型應用探索,強化數據融通共享賦能,打造一批能落地、有實效、可推廣的典型場景。探索建立統一、完整、準確、標準的“城市碼”標識體系,對各類實體賦予“數字身份證”,推進房屋建筑、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等“落圖+賦碼”機制,關聯相關數據和應用場景,實現“一碼互聯、一碼通管”。
6.完善基層數字治理體系。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拓展“黨建+網格+大數據”模式,推動數據資源匯聚共享和高頻數據按需合規回流基層。建設上下貫通、橫向互聯、條塊結合的一體化基層治理綜合智慧平臺,促進“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向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延伸,有效整合資源、系統融合機制,推動“多格合一、多員合一”,打造基層數字治理新模式。深化全民參與理念,依托數字技術進一步暢通公眾參與社會基層治理、城市管理、治安防控等的渠道,凝聚更強活力。
7.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對城市燃氣、橋梁、隧道、供水、排水、熱力、管廊等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統籌部署泛在韌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終端,推動城市建設領域新建工程物聯感知設備與主體設備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提升城市地下空間感知能力,強化地上地下管線信息融合。加快住區公共設施智能化改造與管理,提高智慧化安全防范、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設,探索建設防災減災領域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整合應急、公安、消防、氣象、交通、城管等領域信息資源,實現城市整體安全運行“一圖統覽”“一網統管”。
8.創新城市運營運維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城投公司、數字企業、科研智庫、金融機構等協同共建的城市數字化運營生態圈,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優化考核評價規則,探索建立結果導向型運營預算和考核機制,完善一體化運維管理制度,打造多元參與、供需對接、價值驅動的社會長效運營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市加強專業化城市運營團隊建設,提升智慧城市設施運維、服務運營、數據匯聚共享與開發利用水平,拓展無人機、多功能智能桿等應用場景。
(三)高質量發展城市數字經濟
9.梯次培育數字產業集群。實施梯次培育數字產業集群行動,推進中原科技城、中國(鄭州)智能傳感谷等園區建設,支持產業鏈鏈主企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構建“芯屏網端器”全產業生態圈。深化鄭州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區塊鏈發展先導區建設,加快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衛星及應用、未來網絡、量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強化數據要素驅動,聚焦智能終端、先進計算、智能傳感等優勢領域,培育區域支柱型、特色型數字產業集群,爭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到2027年,力爭全省數字經濟規模突破2.6萬億元。
10.支持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實施平臺企業培育計劃,依托平臺經濟創新發展聯席會議,“一企一策”精準支持平臺企業發展。鼓勵平臺企業數據資源資產化,建設行業可信數據空間,開展數據融合應用創新,開發決策分析、需求定制、精準營銷等數據服務,面向中小企業提供普惠性數據產品。持續舉辦鄭州跨境電商大會等活動,支持平臺企業國際化發展,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推進包容審慎監管,對平臺企業符合相關規定的輕微違法行為免予處罰。
11.加快推動數據產業發展。開展數據企業專項培育行動,制定數據企業培育認定實施辦法,建立全省數據企業培育庫,圍繞推動數據資源、數據技術、數據服務、數據應用、數據安全、數據基礎設施等各類業態協同發展,引進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領航企業,支持各細分領域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發展。鼓勵各地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規劃建設數據要素特色園區,推動資源共享互補和產業集聚發展。支持各類主體加強數據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區塊鏈、隱私計算等可信流通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到2027年,力爭建成10個左右國內有較大影響力的數據產業集聚區,引育500家以上數據骨干企業。
12.縱深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業數字化賦能和農業數字化提升行動,深化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建設,拓展5G、人工智能、北斗導航、衛星遙感等數字技術應用深度和廣度,打造一批典型場景。加快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提升智慧文旅平臺、農機云平臺功能,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全面賦能一二三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布局建設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推動工業、農業、城市管理、醫療健康、文化旅游等重點行業應用示范。到2027年,打造20個左右具有顯著示范引領作用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典型場景。
(四)高品質打造城市數字生活
13.強化數字政務服務效能。持續推進政務服務跨部門業務協同、環節優化、系統對接和數據共享,加快開發政務服務高質量數據集。不斷拓展“高效辦成一件事”廣度和深度,提升“人工智能+政務服務”應用水平,加快覆蓋城市政務服務高頻事項。健全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功能,完善線上線下統一受理體系,優化“豫事辦”應用,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深化一體化監管平臺建設,加快與各部門監管系統對接,推進監管執法“一網統管”。
14.提升數字公共服務品質。實施“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醫療健康”行動,推進特色教育、醫療服務等模型體系建設,培育典型示范應用場景。深化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加快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省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推廣應用,持續打造名校虛擬同步課堂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推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與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互聯互通,促進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通互認,開展數據質量提升專項行動,建設一批高質量醫療行業數據集。完善省醫保信息平臺功能,推進醫保碼“一碼付”建設,提升醫保結算便捷度,探索“在線購藥+醫保支付+配送到家”醫保線上購藥改革。推進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縱向貫通,加強養老服務機構安防實時監控,提升家庭適老化改造等業務監管水平。完善居民一卡通智慧服務平臺功能,深化社保卡在就醫購藥、交通出行、文化旅游、政務服務、金融服務等領域應用。推進納稅、醫療、養老等領域信用信息歸集,完善城市信用管理體系。基于“豫事碼”探索推進“多碼合一、卡碼融合”,打造“一碼通行、一碼通辦”服務體系。
15.培育城市數字消費新場景。加強無人駕駛、低空經濟、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創新,開辟數字消費新領域新賽道。以社區為重點推進城市“數字更新”,圍繞群眾生活全領域、全流程,培育多元化、沉浸式數字消費場景,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構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區、智慧商店等數字消費新地標。加強智慧文旅平臺建設,提升“一機游河南”服務功能,全方位整合歸集文旅數據資源,培育具有河南特色的文旅數據創新產品,打造個性文旅服務、特色文化產品等文旅新范式。發展數字文娛、數字創意、數字內容等新業態,拓展沉浸式博物館、數字演藝等新體驗新場景。
16.打造綠色智慧宜居環境。完善生態環境數據目錄,健全相關標準規范,實現生態環境數據全量整合、有序共享、合理開放。推動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與城市智能中樞等共性支撐平臺互聯互通,加強跨部門生態環境監測治理、業務集成和數據融通,推進遙感衛星等數據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以重大應用為牽引,打造生態環境領域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管理體系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能力,構建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支撐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規劃分析決策。加強重點行業和區域碳排放監測分析,提升省能源大數據中心功能,支持建立多方參與的碳普惠機制,探索個人企業碳賬戶、碳足跡等數據空間應用。
(五)高水平構建城市數字生態
17.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深入推進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建設,細化完善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基礎制度,支持鄭州等具備條件的城市建設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省級先行區,加快推出一批制度和實踐創新成果。推動省數據條例立法進程,出臺數據資源登記服務管理辦法,對接國家數據資源登記平臺,打造高效便捷的省級數據資源和產權登記服務體系,一體推進各類數據資源登記管理。
18.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建立全省統一規范的公共數據目錄,完善公共數據分級分類共享開放機制,制定發布公共數據開放清單,加快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以公共數據共享開放為基礎,鏈接行業數據、社會數據,聚焦交通物流、氣象服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領域,以真實數據和應用需求為牽引,謀劃實施一批授權運營場景。
19.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深入實施“數據要素×”行動,持續舉辦“數據要素×”大賽,遴選推廣一批數據要素賦能典型場景案例。制定出臺推進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實施意見,支持鄭州數據交易中心創新發展。健全元數據、數據交換共享、安全管理等方面通用標準,構建完善的數據標準體系,支持省數字經濟產業協會、中原數據交易聯盟和骨干數據企業積極參與數據領域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制定等工作。到2027年,鄭州數據交易中心累計掛牌數據產品及服務數量超過5000件、累計交易額達到百億元。
20.加強數據安全管理。發揮省數據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統籌作用,制定出臺關于加強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各類數據安全保護的范圍、主體、責任和措施,完善數據分級分類、開發利用、流通交易等環節安全治理規則,健全數據安全風險評估、信息共享、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構建包容審慎監管制度,強化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升城市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能力,保障城市重要數據的可信采集、保密傳輸、可靠存儲和安全共享。完善數據跨境流動安全管理機制,持續做好數據出境安全評估。
21.推進適數化制度創新。鼓勵各地探索城市管理服務理念、手段、模式的適數化變革,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完善體制機制。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相關領域標準體系建設,鼓勵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積極參與規劃設計、數據互操作、數字孿生、運營運維等標準規范研制,深化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等技術標準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領域技術和產品標準的驗證和推廣。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健全數字經濟統籌協調機制,加強規劃布局、政策保障等頂層設計,構建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工作合力。指導督促各地建立完善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推進機制,加強與本地區重大戰略有機銜接,加快推動各項重點任務落地見效。
(二)強化要素保障。堅持政府投入與社會投資并重,鼓勵各地在依法依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統籌使用相關財政資金、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資金支持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同時引入社會化資本,建立多方參與的投融資機制和可持續運營模式。強化數字化轉型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建設運營能力。
(三)深化交流推廣。組織開展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試點建設,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徑、新模式,打造一批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全面總結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創新舉措,加強經驗交流,適時面向全省復制推廣,共享發展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