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到底能不能用消費級芯片”再次成為行業熱議的話題。然而,當寰球汽車就此聯系多位智能化領域的業內專家時,令人意外的是——無一人愿意公開發聲。
一位專家在接聽電話后干脆表示:“我還是不說了吧。”
另一位匿名業內人士更是直言:“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但現在沒人敢說,一說就被網爆。”
被問及究竟是誰在網暴,他只是苦笑道:“懂的都懂。”
一個看似純粹的技術問題,怎么就成了難以啟齒的“禁區”?
有業內人士透露,表面上看,這只是一個關于“車規級芯片和消費級芯片”的技術選型問題。但在現實語境中,“表態”等同于“站隊”。支持車規芯片的言論,可能被解讀為質疑某些車企的產品安全,繼而引發強烈聲討。
從目前來看,車企在芯片選擇上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是“嘗鮮派”,傾向采用消費級芯片以追求座艙體驗的技術領先。例如,小米近期上市的SU7,搭載的是消費級高通驍龍8 Gen 3芯片,而非車規級的高通8295或8155。特斯拉早年也曾采用AMD的消費級芯片,一些早期新能源車型甚至曾選用高通驍龍625、665等芯片。
而另一派,則更為堅持車規級路線。比如一汽奧迪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李鳳剛,近期在個人賬號中直言:“汽車絕不是快消品。”他強調奧迪絕不使用未經充分驗證的技術,不會拿用戶做實驗。網友評論,這種嚴謹態度,在今天浮躁的智能化浪潮中顯得尤為可貴。
不過,該視頻評論區也未能幸免于“標簽化”攻擊。這種現象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今天的語境:關于技術的爭論,越來越難以理性討論。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指出,隨著大量IT企業涌入造車領域,汽車智能化水平迎來飛躍式提升,芯片的重要性隨之顯著上升。然而,在部分企業的引導下,公眾對芯片的認知逐漸被引向“性能至上”——算力越高、工藝越先進,就被視為“更好”。但在汽車這一使用環境復雜、對安全容錯極低的場景中,這種理解并不成立。車規級芯片真正強調的,從來不是“跑分”表現,而是在極端工況下的穩定運行、安全保障與可驗證性。
李鳳剛在視頻中也進一步科普,車規級芯片是指通過了AEC-Q、ISO 26262、IATF 16949等國際標準認證,具備在高溫、低溫、顛簸、電磁干擾等環境下長期穩定運行的能力。而消費級芯片則廣泛用于手機、平板、電腦,主要面向的是舒適、受控的使用場景。
以核心指標為例,車規芯片需支持-40℃到150℃的工作溫度范圍,而消費級芯片一般為0℃到70℃。前者對材料、抗腐蝕性、耐震性、電磁兼容性均有極高要求,其設計壽命往往達到10-15年甚至更久,而消費級芯片多為3-5年,且容許更高的缺陷率。
換句話說,車規芯片雖然在算力或制程節點上可能落后半代,但所追求的不是短期性能極限,而是生命周期內的可靠可控。這也正是像奧迪這樣的車企所堅持的底線所在。
當然,也有人為消費級芯片“喊冤”:車載娛樂系統并不直接關系到車輛安全,何必上升到如此高度?
但從系統安全和功能協同的角度來看,座艙芯片作為人車交互的核心接口,其穩定性失效可能在關鍵場景中誘發安全隱患。例如,夏季高溫條件下,如果芯片因散熱不佳而死機關機,可能造成車輛狀態信息丟失,干擾駕駛判斷。
在手機里,芯片卡頓不過是“重啟一下”;但在汽車里,它可能是安全鏈條上最脆弱的一環。
既然如此,為何還有企業堅持消費級芯片路線?一句話:成本。
“現在一顆28nm的車規芯片價格往往比3nm制程的頂級手機芯片還貴。”一位熟悉供應鏈的人士透露,“高通8295售價約為2000-2300元,而驍龍8 Gen 3則為1150-1300元。”
對于年銷量數十萬輛的整車企業而言,千元級的芯片價差最終將累積為億級的成本差異。在新能源汽車價格戰愈演愈烈的當下,成本控制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于是,哪怕技術驗證尚未完備,哪怕風險尚存,也有企業選擇“先上車再說”。
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汽車芯片的技術路線不該是一個“能不能用”的二選一,而應回到更根本的問題——“是否安全可控,是否經過驗證,是否能對用戶負責”。
芯片型號或許普通消費者并不敏感,但安全問題卻極為敏感。若某款使用消費級芯片的車型在極端環境下發生故障,其影響將不僅限于品牌,更可能波及整個行業的信任基礎。
當“能用”替代了“適用”,當“成本”掩蓋了“安全”,當“沉默”成為默認答案,也許我們真正該警惕的,不是技術的分歧,而是共識的失語。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當前汽車芯片應用之所以爭議不斷,歸根結底在于標準體系的非強制性:即便是行業內的一些標準,實際上也都是推薦標準,關于什么是車規級,也都是沒有強制性的約束,缺乏統一的技術驗證機制、環境適應性門檻和全生命周期可靠性指標,導致行業缺乏共識,企業選擇模糊,公眾認知混亂。
也因此,多位專業人士呼吁,相關部門應牽頭建立覆蓋全功能域的汽車芯片應用標準體系,明確座艙芯片在不同環境下的性能閾值、驗證路徑與冗余要求。讓所有芯片在進入汽車之前,先通過一套誰都逃不掉的驗證機制。像奧迪這樣的企業所堅守的標準,理應成為行業的共識底線,而非少數派的“孤勇”。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類型即正義”的誤判,也能杜絕“成本優先”壓倒“安全底線”的邏輯,推動汽車芯片應用真正走向規范與成熟。
不是所有芯片都生而為車而造,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能不能用”,而是“誰來負責驗證它可以用”。而真正有資格承擔這個驗證責任的,往往不是走得最快的那一批,而是愿意走得穩的那一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