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7月17日報道:今天上海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高溫黃色預警準時上崗,預計大部分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35℃。隨著氣溫上升,大氣中攢足了不穩定能量,星星點點的對流開始迅速發展。午后,上海中心氣象臺陸續發布雷電黃色預警、暴雨藍色預警和大風藍色預警,請市民注意防范強對流天氣。
第6號臺風或將生成,明天氣溫有所回落
周五開始,上海主要受到東南風和偏東氣流的影響,高溫緩解,天空顏值在線。水汽較為充沛,會出現藍天、白云、陣雨隨機切換、變幻多端的天氣,一方面跟副熱帶高壓斷裂,其東環北抬有關;一方面也和海上的熱帶系統有關。連續多日的高溫也將得以緩解,最高氣溫多在33~34℃。
另氣象部門觀測,今年第6號臺風“韋帕”今天可能會生成,下周初還可能有一個臺風生成,請及時關注最新的預報和預警信息。
本月已現兩輪大范圍高溫,南北濕熱差異正在縮小
7月3日至8日以及7月12日以來,我國接連出現兩輪大范圍高溫天氣過程,夜間高溫同樣令人難以忍受。此輪高溫中,南北地區人體體感差異顯著。北方以“晴曬炙烤”為主,烈日灼人;而江淮、江漢及以南地區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濕度居高不下,“悶蒸感”使體感溫度遠超實際氣溫。
在學術上,人體耐受的最高溫度用濕球溫度來衡量。當空氣溫度為40℃、相對濕度75%時,濕球溫度約為35℃,接近人體生存極限。中國科學院數據表明,自1980年代至今,我國濕熱天數以每10年1.85天的速度增長,個別年份甚至增加18天之多。并且有研究顯示,1979至2018年間中國南方濕球溫度平均上升0.07℃/10年,而北方為0.23℃/10年,南北濕熱差異正在縮小。
面對高溫熱浪,氣象專家提醒大家做好防暑降溫措施,減少高溫時段戶外暴露時間,避免長時間戶外活動與劇烈運動;戶外工作者避免高溫時段作業,落實防暑措施,穿戴防曬衣物,警惕皮膚灼傷,規律補充水分。老人、兒童、孕婦、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需要特別注意高溫影響,確保居室通風或使用空調等設備降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