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IT News)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宣布開發出一種新型仿生膝關節,可幫助膝上截肢者走得更快、爬樓梯更省力、躲避障礙物也更輕松,性能優于傳統假肢。
與傳統假肢將殘肢插入接受腔不同,這套新系統直接與使用者的肌肉和骨組織整合。這樣不僅提高了穩定性,還讓用戶對假肢動作擁有更強的控制能力。
在一項小規模臨床研究中,參與者普遍感覺這條“腿”更像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傳統膝上截肢者難以獲得這種“身體歸屬感”。
相關文章以題為“Tissue-integrated bionic knee restores versatile legged movement after amputation”發表在Science期刊。麻省理工學院 Hugh Herr 教授為通訊作者,他在一次攀巖旅行中遭遇暴風雪,導致雙腿膝蓋以下截肢,博士生 Tony Shu 為第一作者兼通訊。
圖 | Hugh Herr
更精準的控制
過去幾年,Herr 實驗室一直在開發新型假肢,能從截肢后殘留的肌群中提取神經信號,并用這些信號來指引假肢運動。
傳統截肢手術通常會切斷成對的拮抗肌,使它們無法交替收縮與拉伸,破壞了肌肉之間天然的“拮抗—協同”關系。這種破壞讓神經系統難以感知肌肉的位置和收縮速度。
Herr 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拮抗肌-神經接口(AMI) 的新術式:術中把原本成對的肌肉重新連接,使它們在殘肢內仍能相互動態通信。這種本體感覺反饋幫助佩戴者決定如何移動假肢,同時產生可用來控制假肢的電信號。
2024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接受 AMI 手術的小腿截肢者行走速度更快、避障動作更自然,明顯優于傳統小腿截肢者。
在新研究中,團隊將 AMI 技術擴展到膝上截肢人群。他們希望系統不僅能通過 AMI 讀取肌肉信號,還能直接與骨骼整合,帶來更高穩定性和更精準的感覺反饋。
為此,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手術:在截肢端殘留的股骨內植入鈦合金柄(e-OPRA)。該植入物比傳統接受腔提供更優的機械控制與負重能力,同時內置 16 根導線,采集體內 AMI 肌肉上的電極信號,實現更高保真的肌電轉導。
這套骨整合系統把 AMI 信號實時傳輸給專為本次研究開發的機器人控制器,后者據此計算用戶期望的膝關節力矩,驅動假肢完成動作。
“所有部件協同工作,使信息進出身體更順暢,與設備機械接口更自然。”Shu 說,“我們把負荷直接交給本應受力的骨骼,而不是擠壓軟組織,既不適又易感染。”
實驗中,兩位受試者接受了 AMI+e-OPRA 聯合系統,即“骨整合肌-神經假肢”(OMP)。研究團隊將他們與僅做 AMI 手術的 8 人以及既無 AMI 也無 e-OPRA 的 7 人進行對比,所有受試者均試用了實驗室開發的實驗型動力膝假肢。
測試任務包括:精準屈膝至指定角度、上下樓梯、跨越障礙。結果顯示,在大多數任務中,OMP 用戶表現優于僅做 AMI 的受試者,更遠超傳統假肢用戶。
范德堡大學機械工程教授、智能機電中心主任 Michael Goldfarb(未參與研究)評價道:“這篇論文實現了科學界長期以來的愿景——一條完全生理整合、可由意志控制的機器人腿。這項工作極其困難,作者們值得高度贊譽。”
身體歸屬感
除了評估步態與其他動作,研究團隊還設計了一系列問卷,專門衡量受試者對假肢的“身體歸屬感”——即他們把這條機械腿視為自身一部分的程度。
問卷問題包括:是否感覺自己仍有兩條腿?是否認為假肢是身體的一部分?是否覺得自己能掌控假肢?每個問題都旨在評估受試者的“能動性”“設備歸屬”以及“身體表征”。
結果顯示,隨著實驗推進,兩名接受 OMP 系統的受試者在能動性和歸屬感的提升幅度上,遠高于其他組。
Herr 指出:“這篇論文的另一大意義在于,它深入探討了身體歸屬問題,并顯示這種整合方式顯著增強了歸屬感。無論機器人假肢的 AI 系統多先進,如果只是外部工具,用戶始終覺得它是‘外物’。而采用組織整合方法后,當你問使用者‘什么是你的身體’時,整合程度越高,他們越會說‘假肢就是我的一部分’。”
目前,AMI 手術已在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常規應用于小腿截肢患者,Herr 預計很快也會成為大腿截肢的標準術式。而 OMP 復合系統仍需更大規模臨床試驗以獲得 FDA 批準,這一過程預計需五年左右。
1.https://news.mit.edu/2025/bionic-knee-integrated-into-tissue-can-restore-natural-movement-07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