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幾乎被掏空!”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今年54歲張先生的病情令醫務人員也感到震驚。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早在25年前,張先生因左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在當地醫院行左側全髖關節置換術,10年前開始,他便出現了左髖部疼痛伴跛行的癥狀。張先生覺得自己左下肢逐漸變短,之后左側臀部出現腫脹與包塊。這幾年,這些包塊逐漸長大,下肢短縮也越來越明顯,疼痛日益加重,而且在腹股溝區也逐漸出現包塊且日益變大。
▲術后復查X線片
在醫院骨科關節外科主任醫師康鵬德處,經術前初步檢查,發現張先生的左髖臼假體松動,髖臼及股骨近段嚴重骨溶解、骨缺損,髖周及髂窩形成巨大炎性假瘤;盆腔CT血管造影,提示左側髂動靜脈與巨大的炎性假瘤關系密切,髂血管被炎性假瘤壓迫并粘連。這意味著在清除骨溶解病灶、切除炎性假瘤的過程中有可能損傷盆腔動脈,引發術中大出血。
記者得知,針對這一復雜病例有兩大難題:第一是患者髖臼周圍的炎性假瘤包塊向上蔓延至髂窩,形成巨大軟組織包塊,且與髂血管緊密粘連,在分離、切除炎性假瘤的過程中出血風險極大,稍有不慎就可能損傷盆腔血管,手術視野受限,若止血不及時,將會威脅患者生命;第二是患者髖臼側嚴重骨缺損,要如何重建原有髖關節的旋轉中心,形成穩定固定。
▲術前3D打印假體設計
醫師團隊立即進行全科疑難病例討論,最終確定手術方案,手術分兩步進行:一是,經前方髂腹股溝入路行髂窩炎性假瘤的切除,術中為了充分暴露、保護盆腔重要血管,邀請血管外科胡瀚魁副主任醫師協助;二是,經后外側入路取出原失效的假體,同時清除后方骨溶解病灶。針對髖臼骨缺損嚴重,目前的假體無法重建髖臼、無法獲得穩定固定,團隊擬采用3D打印技術定制特殊髖臼假體重建髖臼。
6月18日的手術中,醫生通過仔細游離左側髂動脈與髂窩炎性假瘤包塊的粘連后,順利完整切除病灶;同時通過后外側入路實現了原有假體取出、骨溶解病灶清除及3D打印髖臼假體的精準植入。整個手術過程順利,得益于麻醉科的平穩控制性降壓及血管外科的輔助。
幸運的是,術后張先生平安返回病房,術后第一天,患者即扶助行器逐漸下地行走,并于術后三天順利出院。目前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在助行器輔助下患肢負重活動,預計幾周后可脫離助行器逐漸自由行走。
紅星新聞記者 戴佳佳
編輯 陳怡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