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花了足足10多天時間琢磨來琢磨去,最終還是決定不去參加中國9月3日的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閱兵活動,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韓國那邊掰扯出了兩個理由,一個明面上是日程排不開,另一個是要求中國“外交對等”,可扒開來看,全是瞻前顧后的政治算計。
李在明上臺后,從他的“務實”態(tài)度看,中韓關系似乎能有所好轉,因此我國給李在明發(fā)去邀約,詢問他能否出席9月3日的盛大閱兵活動。
要求中國“外交對等”
這一消息是韓媒7月2日爆出來的,韓媒引述韓國外交消息人士稱,中國近期通過外交渠道,向李在明政府發(fā)出了詢問,打算邀約他訪華。
當總統(tǒng)室高層向《每日經濟》透露這個消息時,只拋出了兩個輕飄飄的理由:“行程沖突” 與 “外交對等”。
韓方翻出2017年的舊賬:“當年文在寅主動訪華修復關系,現(xiàn)在該輪到中國回訪韓國了”。這話乍聽合理,卻經不起歷史推敲。
文在寅當初為何訪華?正是因為樸槿惠政府執(zhí)意部署“薩德”反導系統(tǒng),導彈監(jiān)測范圍深入中國腹地,導致中韓關系跌入冰點。破壞者主動修復,本是國際慣例。而尹錫悅政府追隨美國在臺海問題上踩中國紅線,李在明若真想改善關系,豈能用“輪到你來找我”這種孩子氣的邏輯?
其實大家都懂,"外交對等"八成是個托詞,真的擔心的還是美國,畢竟特朗普重新上臺后,對韓國可不太友好。
他宣布要向韓國征收額外關稅,這對韓國這種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國家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半導體、汽車這些韓國支柱產業(yè),哪個不是對美國市場又愛又怕?
更要命的是,韓國還想從美國手中收回"戰(zhàn)時指揮權"。
在這種背景下,李在明敢冒險來參加中國閱兵嗎?萬一被美國認為是"親華"表現(xiàn),那還得了?韓國這是典型的"面子里子都想要,結果兩頭不討好"的尷尬處境。
“日程排不開”
除此之外,青瓦臺聲稱李在明行程滿滿當當:七八月趕赴華盛頓,八月會晤東京,九月沖刺聯(lián)合國大會——實在擠不出時間訪華。
國家元首的行程本就是為戰(zhàn)略服務的靈活拼圖。若真視中韓關系修復為要務,調一架專機、騰一天時間,有何難?
他真正的顧慮,毋庸置疑是來自華盛頓的巨大陰影。他心里清楚,但凡對中國表現(xiàn)出一點“過頭”的熱情,美國的臉色立馬就不好看了,甚至可能引來實際的懲罰。
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特朗普那會兒,美國對駐韓美軍軍費的要求,那叫一個獅子大開口,從每年大概10億美元,一度敢喊到100億美元。雖然最終沒談到那么夸張,但那股子不容置疑的壓迫勁兒,韓國人是結結實實感受到了。
除了軍費,美國的經濟壓力也一直懸在韓國頭上。
還有更關鍵的,美國在尖端半導體技術上的限制,以及對在美韓企潛在的打壓,這些都足以直接重創(chuàng)韓國的經濟支柱。一旦美國收緊這些鏈條,對韓國經濟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在安全防務方面,韓國對美國駐軍及其提供的保護傘,有著深度的依賴。朝鮮半島的特殊地緣政治環(huán)境,使得韓國在國家安全戰(zhàn)略上,幾乎離不開美國的同盟支持。
即便心里有自己的盤算,也難以真正獨立做出選擇。在安全與經濟雙重枷鎖的壓迫下,韓國的外交自主權被顯著壓縮。李在明想自己做主?那份來自華盛頓的無形壓力,讓他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中國邀請李在明的深意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向李在明發(fā)出邀請,可不是隨便遞個請柬那么簡單,其中蘊含著多重深意。
中國無疑是希望通過此舉,修復此前因尹錫悅政府一系列對華立場和行動而降至冰點的中韓關系。尹錫悅政府上任以來,在臺灣問題上屢次發(fā)表被中方視為挑釁的言論,并加強了與美國和日本的軍事同盟,這都讓中韓關系一度陷入低谷。通過邀請李在明出席閱兵,中國希望傳遞出緩和關系的信號。
其次,更宏大的戰(zhàn)略意圖是,中國希望借此機會削弱美日韓之間日益趨緊的“鐵三角”同盟關系,進而打破美國在東亞地區(qū)構建的圍堵態(tài)勢,尤其在日本右翼勢力近期表現(xiàn)活躍,甚至在歷史問題上屢次觸碰中韓敏感神經的背景下,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回過頭看看歷史,2015年樸槿惠總統(tǒng)就曾頂著巨大壓力,毅然出席了中國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閱兵。當時,西方國家普遍選擇不派最高級別領導人出席,而樸槿惠的出現(xiàn),無疑給中韓關系帶來了積極影響。
結果,此后中韓自貿協(xié)定加速落地,兩國在文化產業(yè)領域的合作也迎來了一段黃金時期,比如“韓流”文化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廣受歡迎,以及兩國間游客往來的空前繁榮,合作成果斐然。這一歷史對比,無疑凸顯了李在明此次選擇退縮,可能因此錯失的寶貴機遇。而韓方提及的所謂“外交對等”理由,其實也經不起細致的推敲。
當年文在寅總統(tǒng)訪華,那是因為樸槿惠政府部署“薩德”系統(tǒng)留了一堆爛攤子,導致中韓關系一度緊張,韓國主動尋求修復關系,那叫情理之中,何來“對等”之說?現(xiàn)在尹錫悅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屢次踩踏中國的紅線,李在明所面臨的處境與文在寅當年何其相似?他更需要主動邁出那一步,去破冰,重建兩國間的信任與合作基礎。這種時候談“對等”,顯得有些站不住腳。
李在明面臨的問題
李在明在國內也面臨著不小的掣肘。韓國國內的保守派勢力一直對政府的外交政策虎視眈眈,尤其對華態(tài)度極為敏感和復雜。近年來,韓國境內時常出現(xiàn)反華游行,甚至流傳著“中國干涉韓國選舉”這種帶有偏見和誤導性的謠言,這些都讓李在明面臨著巨大的內部政治壓力。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想“明哲保身”,避免激怒國內的保守勢力,自然成為其在外交冒險前的優(yōu)先考量。他必須在外交政策和國內政治平衡之間小心翼翼地行走。
但更關鍵的,外交圈子里有種說法在流傳:李在明之所以遲遲不表態(tài),就是在等美國的明確信號。如果特朗普最終決定出席中國閱兵,那李在明就可以打著“盟友協(xié)同”的旗號,順水推舟跟著去,既避免了得罪美國,也給中國留足了面子。
畢竟,如果連美國的關鍵人物都去了,韓國作為盟友,出席也就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可要是美國方面沒有高級別官員出席,那韓國八成也就派個級別低一點的官員代勞,比如外長或駐華大使,以此在不得罪美國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兼顧到中國的“面子”,維護表面的外交禮節(jié)。
結語
李在明當初競選時,高舉“實用外交”的大旗,上任初期,也信誓旦旦地說要“盡快修復中韓關系”,這都是他在國內選舉時向選民做出的承諾。
然而,真到了關鍵時刻,這天平卻徹底倒向了美國。
韓國想自己做主,又不敢。想平衡各方,又做不到。這種想做主又不敢,想平衡又不能的尷尬處境,讓其所謂的“實用外交”在現(xiàn)實面前顯得捉襟見肘,無奈而又清晰地暴露出來。
這次的缺席,恐怕不只是錯過了一次握手的機會。它可能讓韓國錯失多種重要的發(fā)展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