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網站7月15日發表了一篇文章,對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這篇文章認為,隨著特朗普的上臺,印度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改變。
特朗普是一個很精明的商人
在特朗普上臺之前,印度對自身的定位是美國制衡中國“不可或缺的力量”,印度在南亞地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國必須拉攏印度來對付中國。因此,印度有了左右逢源的發展機遇。
可是特朗普第二次上臺以后,特朗普對中國的政策與拜登時期完全不同,特朗普不會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和打擊,對中國實施的是貿易戰和關稅戰,而且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打的是全世界,包括同為盟友的日本和韓國。
印度國內的學者們開始思考,美國似乎靠不住了,印度要重新定位與中國的相處。一個印度政策界的人士坦言,印度現在的處境非常艱難,其實印度從未真正打算冒著巨大風險對抗中國,只是為了“煽動美國關于印度可能對抗中國的幻想”。
印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國家
文章還介紹道,今年爆發的“印巴沖突”是一個分水嶺。印度在空戰中損失了6架戰機,但是比飛機損失更令印度難受的是美國的態度。美國在印巴空戰中鎖死了F-16戰機,讓印巴雙方都不能使用。同時美國沒有對印度表示一點支持和關心,這讓印度很破防。
印度原以為在美國的心中,印度是非常重要的國家,對于美國來說是國家的戰略伙伴。可是特朗普和美國的態度,似乎表明他們的心里沒有裝著印度。然而這樣的傷心事還沒有結束,特朗普接下來的操作更令印度精英們寒心。
印度與美國的關系并沒有那么好
印巴停戰幾周后,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被特朗普召見,這讓印度再一次破防。在印度人的心里,,他們才是印巴沖突的勝利者,美國應該將他們作為座上賓邀請才是,可現實卻是殘酷的。
在這種“打擊”之下,印度的精英學者們開始思考新的對策。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印度其實不想真的對抗中國,主要是為了敷衍美國,演戲給美國看的。對中國的政策要從原來的“硬碰硬”轉變為“合作發展”,這才符合印度當下的利益。
印度缺少稀土只能使用舊機器里的稀土
實際上,印度的發展離不開中國。關稅戰后,中國方面撤走大量技術人員,還限制了包括稀土在內的礦產出口,同時還有盾構機等高端設備也限制出口印度。印度深感中國市場的重要,如果印度和中國“脫鉤”,對印度的經濟來說是致命的。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印度開始尋求與中國的對話與合作。上個月,印度國防部長拉杰納特·辛格于上個月率領印度高級代表團訪華,參加在山東青島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
7月14日,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抵達北京,這是蘇杰生時隔5年后首次訪問中國。蘇杰生訪問北京,最核心的議題是如何與中國實現關系正常化發展,實現“互利互惠”的發展結果。
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
對于印度學者這種觀點,我們如何看待呢?有三點值得關注:
一是印度的“服軟”是暫時的。印度的這種“服軟”只是迫于形勢做出的戰略調整,印度現在面臨著美國的關稅大棒,又面臨著中國的出口限制,國內企業危機日益加深。印度不得不改變策略,積極向中國表態。但是一旦國際形勢改變,特朗普拋出一根胡蘿卜,印度很有可能就會跑過去,這一點印度是做得出來的。
二是印度不會真心實意與中國共處。由于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印度不會真心實意地與中國和平共處下去,摩擦和矛盾還是會有的。印度現在只是為了喘口氣,一旦印度覺得自己“又行了”,大概率還會制造矛盾,這一點我們不得不防。
三是中國與印度合作必須張弛有度。對于印度這個善變的合作對象,中國必須做到張弛有度,核心技術、高端設備、稀有礦物都要嚴格控制,比如稀土礦要給印度進口,但要控制量不能讓其拿去轉賣或者囤積。一句話,既不能餓著它也不能讓它吃得太飽,吃得太飽容易咬人。
中國對印度的貿易處于主動地位
總之一句話,印度是一個重要的合作對象,印度市場的潛力還是很大的。但是對于印度的“服軟”,我們要一分為二來看,不能過于樂觀,要做好應對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