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球軍火交易量同比上漲13%。聯合國裁軍研究所數據顯示,全球防空系統庫存告急,西方國家主流防空裝備交付期已排到2027年。美國白宮一項內部民調顯示,只有27%的美國民眾支持“無條件增援”烏克蘭。一邊是烏克蘭前線急需現代防空系統,一邊是歐美政治與國防算計的天平不斷搖擺。特朗普剛剛宣布“援烏17套愛國者”,全網嘩然:這17套,究竟從哪里來?誰能捐?怎么捐?什么時候能到?每一個問號背后,都是實打實的利益較量與地緣博弈。
誰會真的拿出“愛國者”?
愛國者防空系統,全球僅有少數國家擁有整套裝備。美國獨占90余套,德國、以色列、荷蘭等國家數量有限。2025年6月,德國聯邦國防部公布最新庫存:本國現役愛國者系統不足10套。美國陸軍副參謀長明格斯在西點軍校演講時坦言,美軍現役僅剩15套可用于作戰,其余部署全球各大基地,抽調空間極小。
歐洲多國國防部門一再強調,當前安全形勢下調撥“愛國者”風險極高。荷蘭、丹麥、芬蘭等國雖被特朗普點名,但據路透社獨家調查,部分北約國家事前并不知情。巴林王儲訪美時,面對“是否轉交部分美制愛國者”問題時當場拒絕,直言本國有自身國防需求。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公開稱暫無轉讓計劃。希臘則多次在北約會議上表態,無力分配現有愛國者。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6月在布魯塞爾強調,德國已多次支援烏克蘭,庫存緊張難以再拿出整套系統。
多國使館人員私下透露:即使政治領導人答應,實際操作層面也進退維谷。
現實情況是,誰都不想做第一個“裸奔”的盟友。
捐贈方式的現實困局
特朗普提出“歐洲先捐、美國補償”的新模式,表面看似創新,實則暗藏博弈。路透社援引北約高級顧問的話指出,美歐之間的補償機制與實際交付周期存在巨大差異。北約武器庫存管理體系復雜,每一套系統的流轉都需經過多層審批。歐盟防務基金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歐洲各國采購防空裝備的預算已超歷史高點。多數成員國優先補充自身短板,對外援助動力減弱。
特朗普團隊在白宮多次開會,試圖說服德國、荷蘭、芬蘭等國“主動捐獻”,但多數國家僅以“我們可以幫忙”作為回應,沒有實質承諾。華盛頓的外交官員分析,捐贈涉及的不僅是裝備本身,還有后續維護、彈藥供應與操作培訓等一攬子問題。即使確定捐贈對象,裝備調撥流程、運輸路徑、技術轉讓、后勤保障等問題都需逐項解決。2025年6月,烏克蘭方面向美歐提出“定向發射車”替代整套系統的請求,但美方評估后認為,零散轉讓的防御效能極為有限。外交層面,誰先松口誰就要承擔本國防御壓力,政治風險極高。
交付時間表的“魔鬼細節”
即便各方達成一致,愛國者的交付周期同樣是一道無法回避的難題。雷神公司6月初公布財報顯示,愛國者系統每一套生產周期需12-18個月,全美現有產線已滿負荷運轉。德國防長6月訪美時直言,即使本國決定捐贈,最快也要等到9月后才能送達烏克蘭。而此時俄軍在東部前線的夏季攻勢已進入尾聲。愛國者系統不僅本體復雜,還需配套雷達、指揮車、能源車等多項保障設備,單套系統的跨國運輸涉及多國通關許可與安全保障。
2025年5月,烏克蘭曾獲美方一批愛國者發射車,但因基礎設施不到位,遲遲無法形成有效防線。美國國會國防預算辦公室最新預測,未來兩年全球愛國者系統短缺局面難以緩解。軍工產業鏈專家分析,若無北約內部“優先級調撥”,烏克蘭即使獲得承諾,也難以在短期內形成防御能力。愛國者的交付,不僅關乎“有無”,更關乎“何時”。
庫存見底,盟友各自精打細算
全球防空系統,早已非冷戰時期的“儲備冗余”時代。美軍現有90余套愛國者,部分長期部署在中東、亞太與本土要地。德國、荷蘭、以色列等國的系統同樣高度緊張。2025年北約軍備年報指出,成員國現役主力防空裝備平均剩余量不足20%。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西方對烏軍援已消耗大量庫存。每一套愛國者的調撥,都會引發國內安全爭議。德國國會6月辯論時,反對黨代表質問政府:“我們自己安全嗎?”法國、意大利等國則傾向向烏克蘭提供彈藥、偵察設備等“低成本高效益援助,面對整套防空系統的“高風險”選擇,普遍保持觀望。愛國者系統的高昂造價與復雜維護,讓歐盟各國理性精打細算。即使特朗普高調承諾,現實中的“彈藥荒”與“維護難”讓盟友們異常謹慎。
多邊外交,難解“魔鬼細節”
特朗普的“新模式”本質上是多邊博弈。白宮希望歐洲先行,美國再補償,但每一位參與者都有自己的算盤。芬蘭、丹麥、荷蘭、加拿大等國被提及為潛在捐贈國,實際溝通后發現,只有少數國家具備足夠庫存與政治意愿。巴林王儲的公開拒絕成為各國觀望的借口。北約成員國內部會議紀要顯示,多國擔心“先動手就吃虧”。北歐國家駐美大使私下表示,參與捐贈可能引發本國政壇“安全焦慮”,對選民難以交代。歐盟防務理事會6月決議將“內部安全”置于對外援助之上。美國國務院防務合作辦公室最新通報,歐洲各國對補償機制“未形成共識”。多邊談判層層加碼,唯恐自身利益受損。即使在“框架協議”簽署后,具體條款也一再推遲。每一輪協商,都在細節中陷入拉鋸。
前線焦灼,烏克蘭的等待與現實落差
烏克蘭對愛國者的渴望從未減弱。澤連斯基多次公開表示,烏克蘭至少需要24套愛國者才能形成全國防空網。但歐美各國給出的承諾與實際到貨量之間,始終存在巨大落差。2025年6月,烏克蘭收到的僅為部分發射車和導彈補給,距離“整套系統”相去甚遠。美軍專家多次警告,單靠愛國者難以徹底改變戰場格局。F-16、NASAMS等裝備雖陸續交付,但俄軍戰術不斷調整,烏軍防線壓力依舊。烏克蘭軍方報告顯示,俄軍2025年第二季度發射導彈數量是去年同期的1.7倍。前線官兵普遍反映,防空系統“缺口巨大”。即使西方兌現部分承諾,烏克蘭要實現“空中安全”,還需等待更長時間、更大支持。歐美政壇對于“持續援烏”的共識也在減弱,2025年6月美國國會關于對烏援助的表決通過率下降至52%。烏克蘭的現實,是希望與落差并存的漫長等待。
參考資料:美國援烏“愛國者”反導系統從哪來
2025-07-16 11:36·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