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也沒想到,自己維個權,竟然會連累記者被打。
廠家不僅推搡女記者,砸攝像機,還一拳把男記者給打傷了。
事情傳到網上后,網友怒罵老板囂張,官媒也點名廠家,譴責暴力。
然而,隨著事件發酵,輿論卻突然反轉了?
維權遭打
不久前,長沙的劉先生為了裝修新房,在湖南豐旭線纜有限公司訂下了一批電纜。
銷售人員拍著胸脯保證質量絕對沒問題,劉先生也放心地付了錢。
可裝修進行到一半,負責布線的電工師傅突然叫停了工程。
師傅說,這批電纜的線徑明顯偏細,如果強行使用,很可能造成電路過載甚至引發火災。
聽了師傅的話,劉先生心里不安極了,立馬將電纜樣品送到了權威機構檢測。
幾天后,拿到檢測報告的劉先生簡直氣不打一處來。
這批標稱2×2.5和2×1.5平方毫米的電纜,實際參數遠遠達不到國家推薦標準。
甚至連廠家自己在包裝上標注的企業標準,都沒有達到。
為了維權,7月15日,劉先生找來記者,帶著檢測報告,就去了湖南豐旭線纜有限公司。
幾人順利地見到了公司負責人謝某,但當記者拿出檢測報告時,謝某的態度卻出人意料地強硬。
他堅稱自家產品完全合格,還反問道,你們怎么證明檢測的就是我們的產品。
記者繼續追問,謝某轉身想要離開,就在樓梯口,沖突爆發了。
謝某猛地推開擋在面前的女記者,對方踉蹌著差點摔倒。
緊接著,他突然沖向正在拍攝的攝像師,一把奪過那臺專業攝像機。
在所有人的驚呼聲中,他高高舉起設備,狠狠砸向地面。
清脆的破裂聲響徹整個工廠,昂貴的攝像機瞬間變成了一地碎片。
砸完機器的謝某并沒有停手。他又撲向另一名記者,拳頭重重落在對方臉上。
記者的眼睛被打飛出去,嘴角滲出了血絲。
現場一片混亂,有人趕緊報警。警察很快趕到,將失控的謝某帶走。
經過統計,被損毀的設備包括一臺攝像機、一支麥克風和一支錄音筆,總價值超過四萬元。
加上對記者造成的人身傷害,謝某最終因涉嫌故意損壞財物罪被刑事拘留。
視頻反轉
這段充滿暴力的視頻迅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網友們紛紛譴責這個囂張的老板。
有人說賣假貨還敢這么狂,背后肯定有保護傘。
還有人調侃,這下好了,不用花廣告費就讓全國人民都認識了這家公司。
中國記者協會很快發聲,強調采訪是記者的正當權利,任何暴力行為都應受到譴責。
人民日報也在官方平臺上通報了此事,直接點名批評湖南豐旭線纜有限公司。
被打的記者后來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雖然受了些皮外傷,但身體已無大礙。
他強調這不是一起普通的沖突,而是有人試圖用暴力掩蓋真相,阻斷公眾的知情權。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事情已經蓋棺定論時,中國新聞網突然發布了4分鐘的完整版視頻。
這段采訪視頻一發出,整個事件的走向瞬間不一樣了。
原來,記者一行人是在沒有任何預約的情況下,直接闖進了正在生產的工廠。
他們長驅直入,目標明確地沖向老板辦公室。看到記者,謝某最初的態度其實相當克制。
他向突然到訪的記者表示,每一批產品都有合格證明。
如果有異議可以走正規程序,到相關部門檢測,他愿意配合。
但記者們并不滿足于這樣的回答,他們圍成一圈,不斷逼近謝某。
有人把檢測報告幾乎懟到他臉上,反復質問他是否承認產品有問題。
謝某表示,這份報告不能證明檢測的就是他們的產品,建議對方通過正規渠道維權。
說完他起身準備離開,但記者們窮追不舍,從辦公室一直跟到樓下。
看著不斷往臉上湊的話筒和攝像機,謝某多次要求他們離開未果,情緒逐漸失控。
他警告說,如果再不走就要砸設備了。
沒想到現場竟有記者回應:“你砸啊,怕你我就不當記者了。”
這句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接下來就是上面發生的暴力場面。
事后爭議
完整視頻的曝光,讓輿論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
有網友認為,記者的做法更像是在故意激怒對方制造沖突。
沒有預約就闖入工廠,對方已經給出回應還死纏爛打,這哪里是正常采訪。
就算產品有問題,也應該通過正規渠道舉報,非要搞這種現場對峙。
但也有支持記者的人指出,即便采訪方式有問題,也不能成為使用暴力的理由。
產品質量是否合格才是核心問題,不能因為過程的瑕疵就忽視了根本。
而且打人砸設備就是違法,這一點毋庸置疑。更多網友則在反思自己的行為。
很多人承認,看到最初的視頻時義憤填膺,恨不得把那個老板罵死。
但看到完整版后才發現,自己可能被當槍使了,這種被操縱的感覺讓人很不舒服。
他們決定以后看到熱點新聞,一定要讓子彈飛一會兒。
不能看到一個片段就急著表態,說不定馬上就有反轉。
至于帶著記者去維權的劉先生,他有些后悔,沒想到會鬧成這樣。
如果能重來,劉先生表示,他應該選擇更理性的維權方式。
但他也強調,自己花了真金白銀買到不合格產品是事實,維權沒有錯。
而那批引發爭議的電纜到底合不合格,相關部門表示正在調查中。
但無論結果如何,這家企業的名聲已經毀了。
法律專家分析,謝某的行為已經構成故意損壞財物罪。
按照相關法律,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他損毀的設備價值超過四萬元,加上毆打他人造成輕傷,量刑可能會更重。
而關于記者的采訪方式是否合規,專家們的看法不一。
有人認為新聞采訪不需要事先通知,這是行業慣例。
也有人指出,即便是記者也不能隨意闖入私人場所,更不能用激進方式逼迫采訪對象。
結語
一個事件,兩種剪輯,三方說法,雖然攝像機的碎片已經被清理干凈,但這起事件留下的思考還在繼續。謝某公司產品質量不合格,還打人的事,肯定是要被釘在恥辱柱上的,但是記者采訪方式是否正確仍存在爭議,大家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