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解放戰爭,大家都知道那是場硬仗,我軍從弱到強,打了不少漂亮仗,以少勝多的例子一抓一大把。可戰場上啥事都有,勝敗兵家常事,也不是每次都順風順水。有那么三次,我軍明明兵力占優,卻沒拿下勝局,吃了個虧。這三仗分別是1946年的大同集寧戰役、緊跟著的張家口戰役,還有1947年的南麻臨朐戰役。
先說大同集寧戰役。這仗發生在1946年7月底到9月中旬,當時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聯手,集結了4萬多主力,加上地方部隊,總兵力接近5萬,目標是拿下山西大同。那時候大同守軍是閻錫山的部隊,楚溪春手下不到2.5萬人,裝備也不咋地,按理說我軍有絕對優勢。
指揮這場仗的是聶榮臻和賀龍,兩人一個管晉察冀,一個管晉綏,配合默契。仗從7月31日打起,我軍先圍攻大同外圍,拿下了一些據點,但閻錫山求援蔣介石,蔣就把傅作義拉進來。傅作義帶了3萬多人,不直接救大同,而是玩圍魏救趙,進攻集寧、卓資山和涼城這些地方,威脅張家口。
我軍一開始沒料到傅作義動這么快,在卓資山只留了一個旅守,傅軍三個師加上炮團一撲,8小時就拿下去了。接著傅軍直奔集寧,我軍主力離得遠,集寧守軍只有三個團,倉促應戰,好在主力后來趕到,沒丟城。
但包圍傅軍后,我軍部隊奔波疲憊,進攻間歇多,給傅軍喘息機會。傅的援軍陸續到,集寧形勢逆轉,我軍9月13日撤出,圍大同的計劃也泡湯了。這仗失敗,主要因為判斷傅作義意圖出錯,加上部隊協調問題,傅作義戰術靈活,占了上風。結果張家口門戶大開,后續影響大,華北聯系受阻。
接著是張家口戰役,這仗和大同集寧連著,時間是1946年9月底到10月11日。張家口是察哈爾省會,位置關鍵,連通華北、東北和西北,我軍1945年就拿下它,當成根據地。蔣介石想搶回去,先派自己嫡系李文兵團進攻,但沒啥效果,蔣又找傅作義,許諾把張家口劃給傅的戰區,傅才同意。
傅作義帶7萬多人,我軍這邊聶榮臻指揮,總兵力超過20萬,包括3個縱隊和分區部隊,按說兵力多一倍多。仗從9月29日開打,我軍計劃用運動戰殲敵,守住陣地。傅作義先佯攻懷來,火車來回運兵迷惑我軍,主力渡內蒙古,一天一夜行軍幾百里,10月5日占尚義和大青溝,10月10日撲張北。
張北守軍少,很快就丟了,狼窩溝是最后屏障,離張北才15公里,傅軍機械化部隊一小時就到,我軍來不及增援,狼窩溝也失守。聶榮臻見勢不妙,下令撤出張家口,10月11日傅軍進城,還派飛機騎兵追到桑干河。
這仗我軍失敗,關鍵是對傅作義輕視,加上大同集寧后有些畏敵心理,情報判斷失誤。丟了張家口,東北華北西北聯系斷了,華北戰場被動防守,一直到1947年石家莊戰役才翻身。
第三仗是南麻臨朐戰役,發生在1947年7月17日到30日。這時候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孟良崮戰役剛贏,華東野戰軍分兵挺進,中央軍委讓陳毅和粟裕指揮二、六、七、九縱隊留在內線找敵殲滅。國民黨魯中只剩5個師,我軍4個縱隊加特種兵縱隊,兵力約10萬。
陳毅和粟裕負責指揮,先瞄準黃百韜的25師,但暴雨山洪耽誤行軍,機會溜了,轉攻南麻的胡璉11師。胡璉修了子母堡,美式裝備齊全,我軍從7月17日圍攻,激戰6天,付出大代價接近主陣地,但又下大雨,增援敵軍黃百韜和李彌靠近,粟裕決定撤向臨朐。
7月23日到臨朐,又遇暴雨,物資沖走,武器受潮,戰斗從24日打起,但敵援快到,膠著不下,25日停止,轉移膠濟路北休整。這仗殲敵1.4萬多,我軍損失2萬左右,失敗原因一是天氣,雨季暴雨影響行動;二是孟良崮勝后輕敵,對敵抵抗估計不足。粟裕事后發電報承擔責任。
這三仗,我軍兵力都多,卻敗了,指揮官分別是聶榮臻賀龍、聶榮臻、陳毅粟裕。他們都是骨干,平時戰績好,但這些仗暴露問題。像大同集寧和張家口,傅作義是對手,他戰術老辣,機動強,閻錫山楚溪春守大同頑固,胡璉在南麻防御硬。
蔣介石調兵及時,也幫了忙。我軍方面,情報誤判、部隊疲勞、天氣因素,都起作用。但這些敗仗沒動搖大局,反而讓大家吸取教訓,重視敵人,調整戰術。后來華北石家莊戰役、華東淮海戰役,大勝就來了。說白了,戰爭就是這樣,輸幾場不怕,關鍵學到東西,最終贏了全國。
再深挖點,大同集寧戰役暴露了聯合作戰協調難,兩個軍區配合,情報共享不順,傅作義鉆空子。張家口戰役接著來,等于前仗尾巴沒收好,后仗就挨打,戰略上被動。南麻臨朐在反攻初期,分兵后內線作戰,天氣是客觀因素,但主觀上勝仗后松懈,也提醒大家不能小看國民黨精銳。
傅作義這些國民黨將領,打仗有兩下子,機動快,迷惑強,但他們內部派系多,蔣介石許諾才能動,暴露國民黨弱點。我軍從這些仗學到,情報第一,戰術靈活,兵力優勢不等于勝局。解放戰爭整體看,這些敗仗是小插曲,教育意義大,推動我軍更成熟。
聊到指揮官,聶榮臻管華北,賀龍西北邊,陳毅粟裕華東,他們后來都立大功。聶榮臻參與平津戰役,賀龍進軍西南,陳毅渡江,粟裕淮海。這些仗雖敗,但沒影響他們地位,反倒證明戰場復雜。歷史資料顯示,這些戰役資料多來自軍史檔案,真實可靠。總的來說,這三仗提醒我們,戰爭沒常勝將軍,最終勝利靠積累經驗。
再擴展說,解放戰爭從1946到1949,我軍從防御到反攻,這些仗在初期,國民黨還有實力,裝備好,美援多。我軍那時武器差,靠人多和戰術,但人多不總管用,像這些仗,地形、天氣、敵情判斷,一環扣一環。
傅作義在華北逞威風,但后來平津戰役投誠,說明國民黨人心散。胡璉11師精銳,但孟良崮后南麻守住,臨朐沒守住大局。粟裕檢討后,豫東戰役就贏了。這些仗雖敗,殲敵不少,消耗國民黨力量,為后期鋪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