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滴定檢測
伴隨著高溫高濕天氣持續,本市已經進入夏季供水高峰期。北京青年報記者16日從市水務局獲悉,為保障高峰供水安全穩定,各水廠"開足馬力",針對高溫下藻類、雜質增多現象,各水廠也調整了制水工藝,確保供水水質達標。市水務局表示,本市市區供水安全系數達到1.3,年內全市日供水能力將超過1000萬立方米。
高峰期用水有三成"富裕"
近日,市水務局組織召開供水高峰保障調度會,以保障夏季高峰供水安全穩定。"目前,南水北調水、密云水庫水和本地地下水實現了聯合調度。同時,供水管網環狀分布,各主力水廠也實現了互聯互通,便于聯合調度。這樣,可有效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市水務局供水管理處副處長周政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供水高峰保障工作中,市水務局與相關部門建立工作機制,將優先保障市民生活用水。周政介紹,今年中心城區高日供水量374.7萬立方米,歷史最高日388.8萬立方米。供水能力470萬立方米,能力充足。目前本市市區供水安全系數達到1.3,意味著即使是最高峰時依然可保障用水有三成"富裕"。
據了解,"十四五"以來,本市相繼投產亦莊水廠、石景山水廠、良鄉水廠、昌平新城地表水廠、豐臺河西第三水廠等,新增日供水能力115萬立方米。今年本市還將投產運行門城水廠,年底前海淀溫泉水廠具備通水條件,全市日供水能力將超過1000萬立方米。
水質督查檢測170項指標
在強化水質保障方面,本市已啟動2025年城鄉供水水質督查。"今年督查將完成近1500個水樣檢測工作,包括1470個水樣的兩次常規督查,10個水樣的重點抽查水樣檢測,檢測指標7萬余項次。"周政說。
今年承擔水樣采集檢測任務的是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北青報記者在該中心生物檢測室看到,工作人員正拿著水樣瓶,將培養基倒入使其完全融合,再倒入定量盤內,經過封口處理后放入培養箱內。"我們正在測定的是水樣中總大腸菌群以及大腸埃希氏菌的含量指標,需要培養24小時后出結果。這兩項指標不能在飲用水中出現,一旦出現意味著飲用水可能受到糞便的污染。"工作人員解釋說。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質分析實驗室質量負責人鄭蓓介紹,采樣涉及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二次供水四種類型樣品約500余個,覆蓋了全品類。"目前我們已完成100個點位二次供水的樣品采集和水質分析工作,指標全部符合生活飲用水的衛生標準。后續正在進行全部城鎮供水單位的出廠水、管網水以及部分原水的采測工作。"
據悉,除了檢測國標全部97項指標之外,還增加了國標附錄A的30項指標、美國EPA飲用水標準中的23項指標以及WHO飲用水標準中的20項指標,共計170項指標。
水廠增加臭氧預接觸工藝
走進本市最大的地表水水廠——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第九水廠的凈配水廠,一個個巨大的過濾池里,滿池清水緩緩波動。第九水廠廠長龔德洪介紹,"南水"與本地水源混合后,需要經過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等4道常規處理,以及臭氧、活性炭、超濾膜等深度處理工序,變成符合甚至優于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自來水,之后再經過配水管網輸送到千家萬戶。
在第九水廠中心控制室,電腦上正顯示著臭氧接觸池配水監控圖,"上周我們接到工藝調整指令后,在水質處理流程中新增加了臭氧預接觸工藝。"龔德洪解釋,北京的地表水源目前主要以"南水"為主,高溫下原水中的藻類會增多,同時由于降雨頻發雜質也會增多,因此水廠都會或適時調整工藝,或增加一些制劑的投放量,保證出水水質達標、安全。
對于有市民反映家中自來水有泛黃混濁現象,龔德洪表示,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老舊小區,這些小區的立水管采用的是鑄鐵管或者鍍鋅管,內壁會有腐蝕,夏天時因為高溫氧化還原反應會比較劇烈,"比如夜里泡了很長時間后,早晨再放水,管壁內的三價鐵離子析出進入水里就會顯出微微的黃色,這時候建議大家先放幾分鐘的水,幾分鐘后水黃現象就會消失,這時的水便可正常使用。"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解麗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