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基多,安第斯山脈的陽光灑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上。圣地亞哥·卡博內爾(Santiago Carbonell)就在這里出生,父親是加泰羅尼亞人,母親是厄瓜多爾人。一歲半的時候,他們舉家遷到了巴塞羅那,在那里度過了童年和青春歲月。
八歲的第一筆
卡博內爾回憶說,他8歲時畫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幅畫。那是怎樣的一幅畫,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想象,一個孩子用稚嫩的小手握著畫筆,眼中閃爍著對世界的好奇和對美的渴望。
在巴塞羅那的日子里,他被這座藝術之城深深吸引。高迪的建筑、畢加索的足跡、米羅的色彩,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這個敏感的孩子。
十七歲的覺醒
十七歲那年,卡博內爾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成為一名畫家。那時的他加入了巴塞羅那年輕畫家的圈子,被信息主義深深吸引。
塔皮埃斯是他們所有人的精神導師。這位加泰羅尼亞的藝術大師教會了年輕的卡博內爾如何用不同的材料作畫,如何在偶然中尋找靈感,如何讓質感成為畫面的語言。
藝術探索的年代
污點主義、材料實驗、意外效果、偶然性和質感,這些都對他的作品產生了深遠影響。他不是那種只專注于一種風格的畫家,而是勇敢的探索者。
他嘗試過立體主義,也研究過超現實主義。他深入研究過薩爾瓦多·達利的作品,但最終還是被現實主義的元素所吸引。這種選擇,為他后來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奠定了基礎。
墨西哥的新生活
1986年,卡博內爾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移居墨西哥。那一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瑪麗亞·加布里埃拉·米蘭達,并與她結婚。
他們有了四個墨西哥孩子,現在居住在克雷塔羅市。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從地中海的巴塞羅那到新大陸的墨西哥,從加泰羅尼亞的文化氛圍到拉丁美洲的熱情奔放,卡博內爾在這種文化的碰撞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
超現實主義的獨特道路
卡博內爾是超現實主義流派的重要代表,但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的美學理念并不是簡單地復制現實或攝影所呈現的內容,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
這種理念讓他的作品充滿了想象力和詩意。他不是現實的奴隸,而是現實的詩人,用畫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更加豐富、更加深邃的世界。
他喜歡用舞者作為模特,因為他們知道如何移動身體,與自己的身體相處得很舒適。他在畫作中捕捉到了這種性感。
這種選擇絕不是偶然的。舞者身上那種優雅的力量、柔美的線條、情感的表達,都是卡博內爾藝術追求的完美體現。
獲得的榮譽
1982年,他獲得了加泰羅尼亞美國合作研究所的獎項;1980年,他獲得了索菲亞王后美術獎學金。
2009年到2010年,他為紀念墨西哥獨立200周年和墨西哥革命100周年,在最高法院創作了壁畫。
個人博物館的建立
2014年,圣地亞哥·卡博內爾基金會博物館在克雷塔羅落成開放。這個博物館不僅是他個人成就的展示,更是對藝術的致敬。
他曾在墨西哥、法國、英國、美國、委內瑞拉、哥倫比亞、阿根廷、秘魯、比利時、厄瓜多爾和西班牙等地參加過各種個人和團體展覽。
來源:油畫世界 (ID:ArtYouhua),轉載請注明。
聲明:本文所使用的文字、圖片及音視頻等內容,僅為學習分享與學術研究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