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標“醍醐”,和西藏保持聯系~
展訊 | 丁立人:西游與東行
丁立人個展“西游與東行”即將于7月19日在薩迦古城夏爾巴古村落藝術空間站掀啟帷幕。
展覽系統梳理了藝術家自上世紀90年代深入川西藏地以來的創作脈絡,這份對高原的深情凝視,源自于童年時期西游傳說為其編織的藝術夢境;在當代視角重演的“新西游記”中,藝術家以融匯東西方美學精神的視覺語言,完成了傳統題材的創造性轉化。
作為西藏縣域首個當代藝術場館,薩迦藝術空間站坐落的千年智慧凝結的“灰白色土地”,見證了漢藏文明交融的歷史文脈,恰與丁立人“西游取經,東行問道”的藝術探索形成巧妙呼應。本次展覽將帶領觀眾穿越多重文化時空,在高原的雄渾氣韻中,在孫悟空的神通變化中,感受跨越地域與時代的永恒藝術魅力。
展覽前言
跨文化的交流,孕育藝術的蓬勃生命力,這是丁立人創作歷程的主線。藝術家1930年生于浙江臺州,任上海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作品收藏于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等機構,曾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廣東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等重要機構舉辦展覽,上月中旬剛親赴瑞士,在洛桑原生藝術博物館舉辦個人展覽。
從負笈南京、濟南、天津、杭州,到就職于上海,丁立人與20世紀藝術大師有忘年之交,先后得關良以戲曲人物畫之“稚拙真趣”啟蒙,受劉海粟“不破不立”之藝術膽魄滋養,更在與趙無極等留法前輩的交往中窺見寫意與抽象對話的可能;東西壯游,稟山川之豪氣,是另一種交流,賦予藝術家寬闊胸懷和閃光靈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數次率學生造訪川西藏地,延續了民國年間大批知識分子探索內陸邊疆地區的時代線索,將高原藝術的血脈編織進自己半個世紀來的精神圖譜,也展現在此次薩迦古城藝術空間站的首展中。
這為漢藏之間持續近1400年的交流、交往、交融鑄造了新的印記。我們身處的薩迦古城,正發軔于這段交流——早在吐蕃時期,就有了關于薩迦望族的記錄,唐蕃古道和蕃尼古道的開辟與興盛,帶動起廣泛的文化交流,從先后十一位唐代僧人西游,到薩迦班智達與八思巴東行,薩迦逐漸成為漢藏民族交流、中國與周邊國家文化交流的重鎮。
薩迦寺
經由這里流傳的片片經典、段段傳奇,也持續催生出新的藝術。文學家吳承恩借鑒喜馬拉雅文化的猴神形象,創造《西游記》里經久不衰的角色,丁立人自幼著迷其中,從童年到上世紀中葉持續繪制傳統《西游記》橋段,近年來更用自己的方法建構“新西游記”的故事系統,以個體的西游與東行,探索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薩迦古城藝術空間站的創立,致力于賦能和加速這一進程。在薩迦縣黨委、政府的支持和上海援藏力量的推動下,空間站于2023年末啟動建設,成為西藏縣域首個當代藝術場館,意圖提供藝術駐留、舉辦當代展覽、促進文化互鑒。
此次展覽展出丁立人的新舊“西游記”系列作品,也鏈接其改革開放后游歷藏地的寫生創作,藝術家還與西藏本地藝術工作者合作,復刻了1998年的印紐作品《勁?!?,為上海對口支援西藏日喀則三十年譜寫交流新篇,也為薩迦古城創建5A級旅游景區、打造民族團結示范景區注入全新動能。
在全球化浪潮沖刷文化個性的今天,我們重返薩迦,見證“西游”的求索精神與“東行”的文明饋贈在此交匯,也期待仲曲河的激流,在與浦江的隔空碰撞中奔涌出更遼闊的想象。
丁立人,《西游又記3》
2021
紙本重彩
120×120cm
丁立人
Ding LiRen
1930年生于浙江臺州,上海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丁立人并未完整地接受專業美術訓練,然而很早便形成了自己“不拘泥于門派來源”的美學傾向,注重從各家畫派與民間傳統中平等地汲取靈感。其作品收藏于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上海美術館、澳門文化司署等機構。丁立人近期在國內外參展的機構包括洛桑原生藝術博物館(瑞士)、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站臺中國(北京)、廣東美術館(廣東)。
點擊圖片閱讀往期原文
暑期限定!七堂藝術課程,解鎖藏地密碼
茶馬古道有“四合院”,還與“鍋莊”舞同名?
嘎德:我們會和300年前的高僧做同一個夢嗎?
醍醐2023年開放招聘崗位
在百年神殿里上班,是什么樣的體驗?
點擊卡片即可轉至購買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