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7日),上海中心城區(徐家匯站)最高溫36.9℃。但不少網友表示,“熱炸了,體感45度,透不過氣”。
為什么氣溫沒那么高,你依然覺得熱成“40+”?
最高氣溫到底哪里說了算?
首先,你要知道,官方預報和監測的氣溫,來自氣象觀測站的觀測記錄,它和每個人感受到的體感溫度有著明顯區別。
在氣象意義上,溫度指的是大自然狀態下自由流動的空氣溫度。記者從上海市氣象局了解到,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氣象觀測站的下墊面,都需有一定面積的淺草平鋪,溫度計需置于百葉箱中,而百葉箱需離地1.5米、避免太陽直射并保持通風。大家看到的官方權威數據,全部來自草坪上的百葉箱。
百葉箱
夏季,百葉箱氣溫的確會比人們在柏油馬路上感受到的低一些。柏油馬路在陽光的暴曬下,地面氣溫可能早早就突破了40℃。而且,在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地區,地理條件不同也會導致官方監測氣溫存在區別。比如,今天市區最高溫逼近37℃,奉賢還不到高溫線,僅34.6℃。
既然不同方位的溫度存在差別,為什么還要統一使用百葉箱的溫度?
全球統一測量標準,其實是為了便于科學統計。全球氣象觀測站只有統一標準,才能對同等環境中得到的氣象觀測資料進行分析,進而判斷出大氣系統在地球上空的移動速度和范圍。
就上海來說,雖然不同的區都有自己的溫度,但是能夠代表“城市氣溫”的一般是徐家匯觀測站。追溯原因,主要是上海徐家匯地區很早就出現了氣象觀測。徐家匯觀測站從誕生至今,150多年沒有變換過地址,擁有1873年以來的連續觀測記錄。考慮到長序列歷史記錄的需求,所以采用“徐家匯氣溫”來代表上海氣溫。
氣象部門會“高溫低報”嗎?
有網友認為,實際感受到的溫度更高,甚至有人懷疑氣象部門“高溫低報”“不敢報40度”。
為什么很多人認為40℃是一個“檻”?由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衛生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以及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布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明確,如果日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應當停止當日室外露天作業。
其實,關于高溫天下露天作業,上海的管理會更嚴格。一家建筑施工企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工地屬于露天作業較多的工作場所,當高溫橙色預警發布即最高氣溫有可能突破37℃時,直到預警解除前,都不可以安排室外露天作業。
市民們的體感溫度是由溫度、濕度、風速和輻射共同作用影響的,當然,個體差異也是導致體感溫度不同的重要原因。最近大家覺得特別熱,主要原因是濕度大。通常情況下,溫度比較高,濕度比較小,人體反而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蒸發較強,感覺比較干爽。
這和我們在寒潮時期感到體感溫度比預報氣溫要低,其實是同理。寒潮影響期間容易出現“風寒效應”,這是一種因風所引起的使體感溫度較實際氣溫低的現象。當氣溫超過0℃時,風力每增加2級,人的寒冷感覺會下降3℃至5℃;氣溫低于0℃時,風力每增加2級,人的寒冷感覺會下降6℃至8℃。
江南和華南地區夏天的悶熱感強,可能是因為相對濕度大多會超過60%,根據美國NOAA炎熱指數測算,上述地區體感溫度或達40℃,夜間最低氣溫也多在27℃上下,體感自然是熱到快要“融化”。
早在一年前,上海市氣象局就針對體感溫度和實際氣溫的區別,進行了回應。在上海,如果氣溫34℃左右,濕度60%,對應的體感溫度是42℃左右,再加上太陽暴曬,體感溫度更高。
不過,這樣的桑拿天也存在安全隱患,更容易引發中暑、熱射病。一般來說,氣溫達到35℃、濕度大于60%,就達到中暑的臨界點;當氣溫超過37℃、濕度高于80%,就非常容易中暑。當氣溫過高導致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會引發神經器官受損,嚴重者可能會出現體溫持續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癥狀,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氣象部門建議大家,盡量避免在10時至16時這一氣溫較高時段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適當補充淡鹽水,如需外出應做好防曬工作,例如佩戴遮陽帽、穿透氣防曬服,避免曬傷。
原標題:《上海今天最高溫36.9℃,但你為什么覺得熱過40+?》
欄目主編:陳璽撼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戚穎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