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三亞7月17日電 (記者 李純)對于航空母艦而言,起降保障部門發(fā)揮著怎樣的作用?中國海軍山東艦起降保障中隊領導比喻說:“我們就是扣動扳機的那一下。成敗就在一瞬,而且只能成功。”
7月中旬,中新社記者來到山東艦航母,采訪這支中國海軍新質戰(zhàn)斗力加速生成的代表力量。談及首艘國產(chǎn)航母如何做到艦載機“收放自如”,受訪官兵紛紛表示,起降保障中隊可謂功不可沒。
自美國人尤金·伊利駕駛飛機從“伯明翰”號巡洋艦起飛以來,軍艦與飛機相結合的模式已經(jīng)走過115年。艦載機是航母戰(zhàn)斗力的“核心輸出”,是海上巨艦的“鐵拳”。將“拳頭”快速打出、安全收回的關鍵便是起降保障力量,直接影響航母的綜合作戰(zhàn)能力。
2019年8月,山東艦首次放飛艦載機。作為當天的起飛站操作員,周小勇將飛機托舉向海天。他回憶說,當“飛鯊”第一次從印有“17”的甲板末端躍上云端時,艦上各處傳來一陣陣歡呼。“但是我沒有(歡呼),只覺得揪著的心一下子落下來了。”
周小勇的淡定源自事先充足的準備。訓練期間,他先來到遼寧艦相同崗位跟訓,不斷積累經(jīng)驗,取得認證后再回到山東艦上開展實地訓練。首次放飛前,來自不同站位的官兵們進行了上百次演練,精簡手勢、優(yōu)化流程、縮短時間,逐漸形成了山東艦自己的“style”。
飛出去的艦載機還要返回母艦。當殲-15飛機成功著艦時,尾鉤拉住的阻攔索在航母甲板上畫出一個“V”字。確保每次著艦都能出現(xiàn)這個代表勝利的“V”字,這便是起降保障部門的另一個主要職責。
航母甲板上有四道阻攔索。中隊官兵表示,這四道鋼索相當于四套裝備,都要得到充分的維護保障,“因為不知道飛機著艦時會掛上哪條”,令人直呼“壓力倍增”。
一次飛行任務回收結束,官兵們正在進行裝備維護,突然傳來一聲輕微的異響。經(jīng)驗豐富的“老班長”立刻判斷出問題所在,隨即展開檢查,發(fā)現(xiàn)阻攔索上一根細鋼絲斷裂。
“不能出一點問題。”中隊官兵說,飛機掛索之前,在任何時候、對任何部位的裝備檢查都是有必要的。航母艦載機起降沒有平、戰(zhàn)之分,每一次起飛和著艦都是實打實完成。久而久之,中隊官兵的頭腦中沒有了所謂的“演練”概念,把每一次起降都當作實戰(zhàn)對待。
如今,山東艦已經(jīng)完成近萬架次艦載機放飛,起飛間隔時間大幅縮短,單日起降架次數(shù)大幅提高,能夠持續(xù)開展艦載機高效起降,具備對艦載機晝夜間起降的保障能力。山東艦的“出拳”速度不斷加快,背后是對艦載機起降的“收放自如”。
在中隊官兵看來,獲得這樣的成效得益于官兵們對“分秒必爭”的追求。無論是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還是對操作流程的不斷優(yōu)化,中隊的目光已經(jīng)從“做到”轉向“做好”“做得更好”,將不斷提高航母起降保障效能的“天花板”視作一項終極目標。
有觀點認為,遼寧艦實現(xiàn)了中國航母事業(yè)“從零到一”的突破,山東艦則致力于航母綜合能力“從一到無窮大”的探索。在部隊轉型升級的大潮中應運而生,中國首艘國產(chǎn)航母的“收放自如”正是新質戰(zhàn)斗力加速生成的體現(xiàn),助力中國海軍以更加從容的步伐邁向深藍。(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