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則消息,說中國海軍現役的殲15T艦載戰斗機,只有大約70架在服役,卻還在大量使用俄制的AL31F發動機。這不禁讓人想問:國產發動機不是已經發展起來了嗎?WS-10A、WS-10B這些“中國心”不是挺火的嗎?為啥這70架殲15T還在抱著老毛子的“發動機大腿”不放?這事兒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咱得清楚殲15T是個啥玩意兒。它是中國遼寧艦和山東艦航母的主力艦載機,說白了就是航母上的“空中尖刀”,能在海面上起降,執行制空、反艦等任務。
原型是俄羅斯的蘇-33,但經過咱們改裝,加了一堆國產裝備,電子系統、雷達都是自己的東西,整體性能提升了不止一點半點,可奇怪的是,發動機這塊兒,用的還是老底子——俄羅斯生產的AL31F渦扇發動機。
你問我這發動機啥來頭?它可是冷戰時期的老炮了,1950年代設計出來的,推力強大、可靠性高,被用在Su-27、Su-30這些俄系戰機上,經得起狂風大浪。
問題來了:中國現在有國產替代品,干嘛還死守一個俄國貨?而且數量才70架,聽起來也不多啊?航母一艘能載20多架,兩艘航母加起來不到60架的位子,70架綽綽有余,這不正說明換代該提上日程了嗎?別急,咱們一點點挖原因。
先說說歷史和實用性的角度。殲15T項目起步時,中國航母艦載機還是個新事物,2010年左右定型服役,為了追求快速成軍,直接用了AL31F發動機。為什么?簡單粗暴——省事又保險。你想啊,俄羅斯那邊用了AL31F幾十年,實戰檢驗過無數次,穩定性杠杠的。
換新發動機?風險太大了!當年國產發動機如WS-10系列還年輕,技術不成熟,裝上后動力不足、故障頻出,飛上天萬一趴窩了,掉海里是小事兒,砸航母可不得了。更別提海上鹽霧腐蝕強,發動機結構復雜得像藝術品,一點點差錯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AL31F雖老,但久經考驗,維護起來也簡單,就像個老朋友,知道脾氣好伺候。再說后勤鏈條,部隊已經建好配件庫、培訓了維護人員,換發動機意味著整個供應鏈要重來,沒個五年十年搞不定。航母戰斗群隨時待命,總不能一換就癱瘓吧?
這就跟家里裝修一樣,不能為了裝新空調拆整棟樓吧?所以,數量70架的規模,其實反映出海軍的策略——求精不求多。航母作戰講究“小步快跑”,數量夠用就行,優先保可靠性和出勤率。AL31F的推力25噸級,足以支撐殲15T起降和超音速作戰,換成國產的,還得從頭驗證兼容性,耽誤時間耽誤事。
然后國產發動機的進展是關鍵轉折點。很多軍迷嚷嚷:WS-10A、WS-10H不是都用在殲11B、殲16上了嗎?
甚至更新的殲20也用上了,干嘛殲15T還在等?聽著有道理,但現實很骨感。WS系列確實進步神速,推力、油耗比AL31F還強,理論上是首選。可艦載機不是陸基飛機,海上環境太苛刻了!航母起降是高G過載、零距離彈射,發動機得承受劇烈沖擊,海風、鹽霧、潮濕都會加速磨損。
國產發動機這幾年才成熟推廣,2018年后開始批量用于新機,但像殲15T這種現役機型要改裝,必須經過嚴格測試。你得做海試、抗疲勞試驗,確保發動機在震動和腐蝕下不掉鏈子,這個過程漫長著呢,前年珠海航展上,專家就透露過,WS-10H已經在陸上機型大顯身手,但上艦版還在優化。
再說了,70架殲15T是分批生產的,早期型號直接集成AL31F,改動發動機結構要拆機大修,費用不菲,海軍預算有限,優先用在下一代隱形艦載機(可能叫殲35)上更劃得來。眼下,國產替換是趨勢,但不是一夜能成的事。看看美國F-35C艦載機,還用著普惠的F135發動機,也沒急換,因為穩定性第一。
同樣道理,中國航母才起步,穩妥一點沒毛病,這個節骨眼上,AL31F就是過渡期的“安全墊”,等國產版本徹底適配了,自然換馬。這背后透出中國裝備發展的智慧——不盲目換代,一步步來才靠譜。
當然,政治和經濟因素也得提一提,有些人陰謀論,說中國依賴俄羅斯技術,被卡脖子了。胡扯!這純粹是謠言。中俄合作早不新鮮,但中國自主研發是主流。AL31F進口合同早簽了,發動機是按批量買的,錢都花了,不用可惜。
俄羅斯那邊供應穩定,價格劃算,對中國沒惡意限制。而國產發動機產業鏈還在爬坡期,產量有限,2025年前規劃顯示,WS-10系列年產能雖大,但海軍的優先給主力新機,70架的殲15T改裝優先級低。
國際軍備競爭環境下,中國海軍更重視隱形化、信息化,殲35就是證據。殲15T數量70架,占現役艦載機大比例,但它是過渡性裝備,未來被國產隱形機替換是肯定的。硬換發動機?如果出個大規模故障,損失幾架戰機,那才是真打臉。所以,“換還是不換”不是一道簡單選擇題,而是權衡整體戰略的結果。
最后聊聊爆點——為什么70架還這么引人關注?數字太少讓人以為中國航母弱雞?大錯特錯!殲15T戰力不弱,搭載Kh-31、PL-12等導彈,足以壓制周邊區域。航母編隊是體系作戰,搭配預警機、護衛艦,70架艦載機夠用了,比印度航母還強。
發動機沒換,恰是務實作風的體現。中國軍工講究“實戰為先”,不玩花架子。國產發動機如WS-10K已測試上艦型號,未來兩三年內,AL31F退役是大概率事件。這種過渡恰恰展現大國制造的韌性——不怕慢,就怕亂。
殲15T用AL31F發動機這事兒,原因無非幾個:歷史遺留的實用性高、后勤鏈條穩定、國產發動機適配期未結束、加上成本和戰略優先級考量。數量70架不奇怪,正好匹配航母規模。別瞎嚷嚷什么“落后”,這是智慧的選擇。相信國產化的腳步,中國海軍正邁入新紀元。未來看,殲35和全新國產發動機將扛旗,但今天,AL31F還在用,只因它值得這個過渡期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