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聯網上又出現了沈六代的高清圖,相關照片中那架沈六代,粗壯的雙前輪之間,赫然夾著一根彈射牽引桿。如此畫面顯然意味著沈六代是一款陸海兩用型戰斗機,沈六代會成為全世界第一款第六代艦載機。等福建艦服役之后沈六代會登上福建艦的飛行甲板,福建艦會成為全世界第一款搭載第六代艦載機的航母。
從軍武那里搬得,實在是沒找到原圖
旗幟鮮明的陸海兩用,沈六代原型機階段就設置牽引桿,顯示沈六代是先海后空
當殲-35戰斗機家族還處于FC-31 1.0階段之時,FC-31 戰斗機1.0版本就采用了雙前輪設計,隨后2.0版本、3.0版本都無一例外的采用了雙前輪設計。FC-31的雙前輪一經曝光,國內外媒體、專家與軍迷就普遍認為,FC-31戰斗機將登上中國航母的飛行甲板成為一款艦載戰斗機。
2012年首飛之時就擁有雙前輪的FC-31,但前起落架帶牽引桿的殲-35直至2022年之后才正式曝光,從雙前輪的FC-31問世到前起落架帶牽引桿的殲-35問世,之間跨度接近10年之久,之間跳過的版本也有2.0、3.0等多個版。
去年年底沈六代首飛時,看著沈六代的雙前輪設計,國內外普遍猜測沈六代會有艦載型,但這才25年7月就裝上彈射牽引桿試飛了,實在是非常的讓人震驚。而區區半年多一點的時間顯然不夠修改設計所需,沈六代很可能是先海后空,空軍型由艦載型做減法而來。
擁有CATOBAR航母的國家,讓海空軍共享一款戰斗機的案例可以說屢見不鮮。
一機三型的F-35戰斗機,陸基的F-35A的首飛時間為2006年12月15日,艦載的F-35C的首飛時間為2010年6月6日,兩者之間跨度之所以接近4年,是因為F-35C由F-35A修改設計而來,且改進幅度較大,得等A型設計的差不多了才能開始改。
陣風和F-35一樣,都有陸基型和艦載型,但陸基的陣風C01號機首飛時間為1991年5月19日;艦載的陣風M型01號原型機的首飛時間為1991年12月12日,兩者之間的時間跨度僅約7個月,遠短于F-35A和F-35C。
其原因為達索公司在設計陣風戰斗機時就著重考慮了上艦優化,以至于陣風戰斗機的艦載型和陸基型在外觀方面幾乎沒有差距。可以說艦載的陣風M就是加強了結構的強度,加粗起落架、增設尾鉤增設登機梯的陣風C,或者說陣風C是取消了上艦優化的陣風M。
沈六代既然能在首飛7個月之后,就開始測試加強起落架結構強度的艦載型,也就意味著沈六代也是設計階段中就著重考慮上艦優化的戰斗機,陸基型減法生產更快,艦載型為完全體生產速度慢一些,可以肯定沈六代的陸基型與艦載型也是前后腳定型的。
此前也能依稀看到彈射牽引桿,但都沒這次的清晰,圖源水印
考慮到當下沈六代的試飛速度非常快,當下的福建艦又是已經臨近服役,又還沒有服役。或許福建艦剛服役一兩個月,殲-35還沒起降幾次的時候,就該進行沈六代的觸艦復飛與起降測試了?這種可能性還真的挺高。
采用無平尾、無垂尾、無鴨翼、蘭姆達主翼、全動翼尖、二元矢量發動機、高度翼身融合設計,且高度隱身的沈六代,可以說是當下傳統戰斗機中最強的存在(成六代屬于不知道怎么歸類的存在)。
等沈六代登上中國航母的飛行甲板之后,沈六代在摘得最好傳統戰機桂冠的同時,也將一并拿下最好艦載機的桂冠。搭載沈六代的福建艦之于美國航母,會和搭載F-35C戰斗機的尼米茲之于遼寧、山東二艦一樣,形成艦載機的降代碾壓局面。
只不過中國海軍航母編隊的核心輸出為驅逐艦,且美國F-35C的上量速度很慢,讓中國得以揚長避短。但尼米茲面對福建艦的沈六代可謂是DEbuff疊滿了,一點好消息都看不到啊……美國還在扯皮要不要研發海軍型六代機呢,美國的F-35C也沒多少這屬實難繃。
最后,沈六代上艦本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現在只能說這個答案終于被確定正確了而已。
既然美國海軍顯然會裝備第六代雙發重型艦載戰斗機,為了對抗美國的第六代重殲,中國航母需要六代重殲。中國又不是海空爭端嚴重的美國海空軍,中國不可能同時研發性能相似定位相同的第六代雙發重型戰斗機。
所以六代機是肯定能上艦的。沈六代和成六代都采用了雙前輪設計,但三發的成六代上艦難度實在是高了點,兩相比較顯然是設計更加傳統的沈六代更符合艦載機的特征。所以沈六代怎可能不上艦呢?現在只能說是快的有點嚇人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