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濱,永豐河畔,眾多游客或在趕海樂園追著魚群嬉戲,或親手體驗釣蟹摸魚的樂趣,或圍著老漁民學做地道蝦醬……東營市墾利區(qū)老十五村,這個曾困在“靠海吃海”單一模式里的渤海漁村,如今藏著一串特別的“共富密碼”:不是某個人的“暴富神話”,而是162戶村民人人有崗位、家家有分紅的美好現實。
從“一人搖櫓”到“眾人劃槳”,從“靠海吃海”到“海洋共富”,這個昔日的傳統(tǒng)漁村,是如何打破困局,書寫“海洋共富”的新篇章?近日,記者走進老十五村,探訪紅光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漫步永豐河岸,深入漁家院落,解碼黨建引領下,老十五村從“靠海吃海”到“用海生金”的蝶變歷程。
資源變資產,灘涂上開出“共富花”
“南邊是黃河的舊河床,北邊就是渤海灣的爛泥灘。”這句話曾經是老十五村的真實寫照。這個坐落于墾利區(qū)東北部的小村落,隸屬于墾利農高區(qū)(紅光漁業(yè)辦事處),現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村民)162戶、393人,黨員29人,村民代表30人,雖坐擁1.6萬畝集體土地,卻多為鹽堿灘涂,種植資源條件十分有限。
2018年以前,村民長期以近海捕撈為主要營生,風里來浪里去,一網下去能撈著多少全看老天爺臉色。養(yǎng)蝦蟹、曬海鹽,也都是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比起周邊村,這里像是被遺忘的角落,路不平、房不新,大家伙兒兜里也沒幾個錢,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翻開老十五村的賬本上,上面藏著個關鍵轉變:2018年,村集體收入不足30萬元,村民收入靠天吃飯;2024年,集體收入躍升至560萬元,162戶村民人均分紅1.2萬元,加上工資、入股收益,戶均年收入突破15萬元。這組數據的背后,是資源共享的智慧。
時間回到2019年,老十五村迎來了一只“歸雁”,現任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崔建玉結束在外的打拼,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家鄉(xiāng)。彼時,這個小漁村正深陷轉型困境:老漁民年紀大了,年輕人不愿回來。51歲的牛長濱至今仍然記得當年那筆“糾結賬”。作為村里的老漁民,既怕“退漁上岸”斷了生計,又愁年紀越來越大,體力跟不上。“那時候,村里90%的人靠捕魚過活,年輕力壯的能跟著大漁船出海,像我這樣的‘老把式’,只能守著小舢板在近岸轉悠,一年到頭落不下幾個錢。”
轉機出現在2020年“新漁民計劃”啟動后。崔建玉帶著黨員挨家挨戶算“三本賬”:一是“資源賬”,全村3000畝灘涂、28艘漁船,分散經營只能賺“辛苦錢”,集中開發(fā)才能生“增值錢”;二是“分紅賬”,漁船入股每年保底分紅5%,灘涂統(tǒng)一規(guī)劃后收益按人頭分;三是“就業(yè)賬”,轉型后民宿、餐飲、加工廠能提供幾十個崗位,老人也能做保潔、后勤。
三產融成鏈,深藍里撈出“聚寶盆”
清晨的陽光灑在黃河口的灘涂上,在梭子蟹養(yǎng)殖基地里,漁民們正駕著漁船穿梭在養(yǎng)殖區(qū),智能化設備實時監(jiān)測著水溫等指標——這與十年前的粗放養(yǎng)殖場景判若兩地。老十五村的蛻變,正是一曲三產融合的共富之歌,既唱著漁民們的生活變遷,也藏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深層邏輯。
近年來,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紐帶,將分散的養(yǎng)殖資源整合,建成6000畝梭子蟹養(yǎng)殖基地和200畝工廠化養(yǎng)殖基地,統(tǒng)一推行標準化生態(tài)養(yǎng)殖。
這不僅僅是養(yǎng)殖規(guī)模的擴大,更是生產關系的重塑。老十五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運營,周邊村莊按參股比例分紅,昔日的“競爭對手”成了“利益共同體”。聚帆專業(yè)合作社的成立,更讓漁民們從“單干戶”變成了“產業(yè)工人”,既有土地入股的分紅,又有務工收入。這種“規(guī)模化+智能化”的現代漁業(yè)模式,打破了小農經濟的桎梏,為共同富裕筑牢了產業(yè)根基——如今,僅梭子蟹養(yǎng)殖一項,就帶動全村半數以上家庭實現穩(wěn)定增收。
“以前做蝦醬,就自家吃或在集市上賣,哪敢想能賣到全國各地?”說起村里的海產品加工,老漁民王大爺的話里滿是感慨。曾經,紅光漁民的獨特手藝藏在深巷,家庭作坊自產自銷,包裝簡陋、價格混亂,再好的味道也走不出漁村。
破局的關鍵,在于“四個統(tǒng)一”:統(tǒng)一命名“遇漁”品牌,統(tǒng)一設計漁家風情包裝,統(tǒng)一定價避免惡性競爭,統(tǒng)一通過合作社渠道銷售。蝦醬、咸魚、老咸菜這些“土味”,搖身一變成了市民追捧的“網紅特產”。這步棋的精妙之處,在于既守住了手藝的根,又打通了產業(yè)的脈——家庭作坊升級為標準化加工點,漁民們既是生產者也是品牌受益者,每一瓶蝦醬里,都裝著“集體創(chuàng)富”的智慧。
“家人們看過來,這是剛上岸的黃河口梭子蟹,肉質Q彈!”在紅光漁港電商基地的直播間里,合作社成員王越熟練地展示著海鮮,直播間里訂單不斷。作為一名回村創(chuàng)業(yè)的大學生,她無比自豪:“我剛剛回村的時候,心里是非常忐忑的,后來我加入了合作社,又在村里擔任了網格員,參與合作社和村里的工作,看著合作社的產業(yè)一點點發(fā)展起來,看著村民的日子一點點好起來,我真的很有成就感。”
借助抖音、快手等平臺,村里搭建起電商銷售服務中心,100多種產品觸網銷售,帶動200多名漁民、100多個養(yǎng)殖戶和多家漁業(yè)企業(yè)協同發(fā)展。除此以外,老十五村瞄定旅游業(yè)潛力,探索“漁業(yè)+旅游”的跨界融合,投資3600萬元的河灘公園文旅帶里,漁家樂、船宿民宿、垂釣基地次第鋪開;市級非遺“紅光祭海節(jié)”“開凌梭美食節(jié)”輪番上演,“漁家有喜”婚俗表演讓游客沉浸式體驗漁家文化。今年以來,3萬多游客帶來35萬元旅游收入,漁民們的錢包鼓了,臉上的笑容也更甜了。
從“一產獨撐”到“三產共振”,老十五村的共富密碼,藏在產業(yè)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里:一產提供優(yōu)質原料,二產提升附加值,三產打開市場與流量入口,三者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1+1+1>3”的倍增效應。
“一個不能少”,漁村里飄出幸福味
未到正午,老十五村美麗漁村頤養(yǎng)中心的幸福食堂已飄起炊煙。82歲的牛玉秀推開門,大包子的香味撲面而來——這是屬于他的幸福1元午餐,瓷碗里盛著的不只是熱乎飯,更是漁村對老者的溫柔托舉。
據了解,該中心為75周歲以上老人和老年社區(qū)居住的60周歲以上老人每天提供1元午餐,午餐菜品以新鮮的海鮮和時令蔬菜為主,搭配營養(yǎng)豐富的粗糧和雜糧,確保每位老人都能吃到健康、美味的食物。
60歲的李秀榮正麻利地擦著桌子,圍裙上沾著的面粉還帶著溫度。她就是本村的村民,自從村里辦了幸福食堂之后,她便應聘到食堂為老人做飯。每月工資是從集體收益里勻出來的,讓“閑不住”的銀發(fā)時光有了沉甸甸的價值。
幸福的底氣來自于產業(yè)的振興,來自日漸厚實的家底。兩年間,5000余份餐食溫暖了獨居老人的晨昏,讓“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在碗筷相碰的聲響里落地生根。
公共服務的藤蔓,正沿著漁村的肌理悄悄蔓延。老十五村圍繞完善休閑公共場所、改造提升公共設施、整治綠化空間環(huán)境三個方面,投資2000余萬元實施村落立面環(huán)境提升改造、雨污管網改造、交通干線改造等項目,落實布局優(yōu)化、道路硬化、河塘凈化、漁村綠化、路燈亮化、衛(wèi)生潔化“六化”舉措,實現了提質漁民日常生活、提升旅游設施服務“一舉兩得”。
老十五村以獲批省級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為契機,持續(xù)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三資”為突破口,以放活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三權”為手段,借助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將老年人自愿放棄的宅基地、口糧田交由村集體統(tǒng)一管理運營,為有需求的老年人免費提供住所和養(yǎng)老服務,實現獨具特色的農村養(yǎng)老新風尚。
當漁村的煙火氣變成旅游的吸引力,“宜居”與“宜游”便在浪濤聲里相擁。產業(yè)的帆,鼓得越滿,共富的船行得越穩(wěn)。如今48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像永豐河的水位,托舉著公共服務的小船穩(wěn)穩(wěn)前行,形成"產業(yè)興—集體強—民生暖"的良性循環(huán)。
“集體強了,個人才硬氣。”崔建玉指著那艘朽敗的“紅光號”漁船說,這是村里的“鎮(zhèn)村之寶”,“它告訴我們,過去漁民單槍匹馬闖大海,難;現在全村人擰成一股繩,才能在風浪里穩(wěn)穩(wěn)當當往前劃。”
這個渤海灣邊的小漁村,用十年時間證明: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先富起來”的獨奏,而是“全村人一起走”的合唱。它的密碼,藏在“資源共享”的機制里,藏在“三產融合”的智慧里,更藏在“不讓一人掉隊”的溫度里。東營市委、市政府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大會上提出,要“讓每片浪花都濺起幸福的漣漪”。老十五村的故事,恰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時代注腳。從“靠海吃海”到“用海生金”,這個渤海之濱的村落,正以“海洋共富”的智慧,在潮起潮落間書寫著新的傳奇。(大眾新聞記者 王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