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高江虹 實習生 蔣中陽 北京報道
時值雷雨季,航班頻繁延誤。若能提前預判天氣,航司及早調整,可節省可觀費用。
以往為國內航司提供天氣服務的是日本企業,近來墨跡天氣開始斬獲服務訂單,吉祥、春秋航空等均成其客戶。
“AeroMetis航空氣象系統可為航空公司每年減少10%的返航備降,提升8%的航班正常率,并帶來10%~15%的綜合經濟效益提升。”墨跡天氣高級副總裁晉取7月16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墨跡天氣面向航空領域發布創新SaaS平臺AeroMetis,通過前瞻性氣象科技創新,將氣象服務從“預報天氣”轉向“決策輸出”。該平臺頗受市場歡迎,在航空、物流等B端客戶業務增長迅猛,非廣告收入已從此前的5%升至20%~30%,成為墨跡天氣新的業務支柱。
墨跡天氣CEO金犁同日宣布啟動國際化戰略。目前墨跡天氣已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多語言適配,進入能力驗證階段。
航空業是受氣象影響最深的行業之一。“每延誤一分鐘,我們的損失數以萬計,”吉祥航空運控部氣象經理汪劉冉表示,航空公司急需一個“智慧大腦”提前預警航路、機場氣象情況,以便據此安排航班、餐食、地勤等多部門工作。
氣象服務如何實際幫助航空公司?晉取介紹了兩個案例:針對西藏地區高原機場46%的天氣相關返航備降率,墨跡為西藏航空定制拉薩機場分鐘級雷雨預測方案,助其返航備降率降低5%;為解決某國際機場累計降水信息不足問題,墨跡基于十年歷史數據建模,提前72小時為四川航空提供降水風險調整建議。
這種從“告訴你會下雨”到“告訴你如何應對下雨”的邏輯,抓住了天氣經濟的核心:數據需嵌入具體場景才能釋放價值。物流場景同樣適用。
不過,墨跡宣稱的效益數據多為理想化推算,實際效果需市場檢驗,其算法精度與場景適配能力也有待驗證。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坦承,“氣象信息應是漸進式預報,氣象企業提供遞進式服務,天氣風云變幻,很難完全精準預測。”
墨跡的轉型還需直面商業模式痼疾。
據了解,墨跡廣告收入占比一度高達95%,如今降至70%~80%。公司正推動氣象服務收入(B端+C端付費)超越廣告收入,破除廣告依賴,轉型全球氣象企業。此舉指向更高利潤率與穩定現金流,尤其瞄準“雙碳”風口,布局風電、光伏等能源領域。
從C端流量邏輯轉向B端價值邏輯,需更強技術壁壘與市場拓展能力。
為快速破局,墨跡將觸角伸向全球。金犁解釋,海外用戶付費意愿更高,氣象服務需求前景廣闊。
但金犁心系的海外市場并非“藍海”。國際上有多個業務成熟、面向各專業領域的氣象服務商。如AccuWeather整合190個數據源,擁有逾50年歷史數據,月活超15億;The Weather Company利用IBM GRAF系統和全球雷達網服務航空業,北美份額超33%。金犁認為,國內氣象服務智能化發展不遜于國際同行,“AI+氣象”探索廣度與場景邊界甚至有所超前。但AI模型依賴高質量數據輸入,海外數據獲取成本與合規性或成硬傷。國際化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墨跡能否破解數據壁壘并實現本地化落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