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以來,全國多地遭遇高溫“烤”驗,從華南到東北均陷入持續“炙烤模式”。我國最北端的黑龍江漠河甚至出現過35℃的高溫、吉林省也創同期平均氣溫歷史最高紀錄,河南大部地區本周迎來持續性極端高溫,多地體感溫度遠超預報數值……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 受訪者供圖
今夏的高溫成為了大家熱議的焦點。今年高溫為何如此兇猛?該如何應對持續性高溫天氣?極端天氣是否將成為常態?
7月17日,紅星新聞記者專訪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從氣象學專業視角解析高溫背后的科學成因和本輪高溫的五大特征,并回應“體感溫差”等熱議話題。
提問一
今年高溫整體上有何特點?
紅星新聞:今年夏天,我國從南到北多地都出現了高溫天氣,黑龍江漠河甚至也出現過35℃高溫。從氣象學角度看,如何總體描述今年夏季高溫的特點?
許小峰:是的,今年夏季的高溫確實表現出強勢特征,7月以來(7月1—13日),全國大部地區以“暖干”為主,全國平均氣溫23.1℃(偏高1.2℃),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次高(僅低于2022年)。
從整體來看,可以歸納出五個特征:第一,覆蓋范圍廣,不僅僅局限于華南、華東,連華北乃至東北都頻繁出現高溫;第二,持續時間長,多地連續出現高溫日,達到極端氣候事件的標準;第三,氣溫偏高幅度大,許多地方較常年偏高2至4℃,局地甚至超5℃;第四,頻頻打破歷史極值紀錄,比如漠河35℃、吉林創下同期最高平均氣溫等;第五,副熱帶高壓北跳早,造成北方悶熱天氣早于往年,公眾體感溫度遠超實際溫度。
提問二
今年高溫天氣的成因是什么?
紅星新聞:有觀點認為,這次大范圍高溫的“主謀”是副熱帶高壓系統,你能具體解釋一下今年副高的異常表現嗎?
許小峰:確實如此,副熱帶高壓是此次高溫的重要推手。2025年夏季的副高表現出幾個異常點:第一,它北抬時間早,較往年早了10天以上,影響到黃淮、華北、甚至東北;第二,強度也顯著偏強,引起大氣增溫顯著;第三,位置相對穩定,如最近副高在西南至江淮一帶穩定,使得熱量不斷積累,西南至長江流域持續高溫;第四,與北方中緯度高氣壓共同作用,進一步加劇了大范圍晴熱少雨的態勢。
紅星新聞:今年東北地區也出現了多日高溫天氣,讓很多從南方前去“避暑”的游客感到意外。比如吉林省連續高溫、26.2℃的歷史同期最高平均氣溫,這是怎么回事?
許小峰:同以上原因大體上是一致的。副熱帶高壓與北方高壓通向疊加,造成我國北方大部地區高溫發生偏早,強度也超過以往均值。
提問三
持續高溫為何難消?
紅星新聞:像東北一些地方的高溫近日已經降了下來,但是還有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持續高溫,這種持續性又是由什么導致的呢?
許小峰:持續性高溫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大氣環流非常穩定,阻塞形勢多,天氣系統移動性差;第二,地表干旱反饋作用強,土壤缺水會導致地面升溫更快,蒸發降溫機制減弱;第三,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尤其是夜間溫度降不下來,形成“熱夜”;第四,晝夜溫差縮小,熱量在日夜之間無法有效釋放。
▲創意配圖 據圖蟲創意
提問四
極端熱浪是否會越來越常見?
紅星新聞:當前,我們應對高溫的機制和能力還存在哪些短板?
許小峰:我們目前已有較為完善的預警系統和多部門聯動機制,比如氣象部門的高溫預警、疾控部門的健康建議、電網的應急調度等。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如熱健康問題研究分析還不夠深入,高溫下針對脆弱群體的服務還有待加強,一些基礎設施的設計標準還需改進,適應當下氣候趨勢。此外,公眾應對高溫天氣的健康知識普及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紅星新聞:今年這樣極端的熱浪是否會越來越常見?從長遠來看,該如何應對?
許小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從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和已有研究看,極端熱浪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在上升,像2025年這種級別的高溫事件,將來可能不再罕見。社會應從多個層面進行調整。
一是城市規劃方面,要發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增加綠地、水體、白色屋頂等降低熱負荷的設計;二是能源系統方面,要提高韌性,比如建設更加高效的輸電系統和可再生能源冷卻設施;三是農業種植方面,需調整品種和播種期以適應高溫風險;四是公共健康層面,要建立完善的“熱風險地圖”和應急響應機制,提升全民適熱能力。
提問五
為何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高?
紅星新聞:很多公眾反映“天氣預報說38℃,但感覺像45℃”,甚至有網友質疑是否“刻意壓低數值”。請問這種“體感溫度超高”的情況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許小峰:這種“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更高”的現象,是多種氣象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第一是空氣濕度高,會抑制人體汗液蒸發,導致散熱困難;第二是風速很弱,空氣流動差,體熱更難散發;第三是預報溫度是氣象站觀測的標準溫度,一般會低于公眾所在的區域,特別是在熱島效應顯著的城區,較氣象站所測溫度高出幾度是正常的。
提問六
如何防范熱射病?
紅星新聞:高溫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尤其是熱射病越來越受到關注。熱射病的發病是否與氣溫有明確的線性關系?哪些人群風險最大?
許小峰:熱射病的發生并不簡單取決于氣溫,而是由氣溫、濕度、風速和暴露時間共同決定的。當濕球溫度(也就是考慮濕度后的溫度指標)超過35℃時,人體幾乎無法通過出汗降溫。如果這種狀態持續幾個小時,就會造成嚴重的中暑甚至熱射病。高風險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婦和兒童,以及戶外高強度勞動者。我們建議這些人群在高溫期間盡量減少外出,并及時補水和降溫。
提問七
能源和基礎設施面臨哪些挑戰?
紅星新聞:河南等地出現的“地面煎蛋”“路面爆裂”等現象,這些極端熱環境對能源和基礎設施有哪些挑戰?
許小峰:極端高溫確實對基礎設施和能源系統構成多重挑戰。比如道路方面,瀝青在高溫下軟化,容易出現路面起拱、開裂等問題,甚至影響交通安全。電力方面,空調等降溫設備大量使用導致負荷激增,變壓器、線路等設施容易超負荷運行,存在局部供電風險。同時,熱島效應使得城市晚間降溫困難,能源需求在24小時內居高不下。
紅星新聞記者 付垚 實習生 王佳一
編輯 郭莊 責編 馮玲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