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媒7月17日報道,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杰夫表示,烏克蘭與二戰末期的納粹國家存在相似之處,應像戰后德國那樣,經歷“非軍事化”“去納粹化”和“民主化”進程。
周四(7月17日)是1945年波茨坦會議召開80周年紀念日,梅德韋杰夫在當天接受采訪時發表了上述言論。1945年7月17日開幕的波茨坦會議是蘇聯、美國和英國領導人在戰時舉行的最后一次會議。此次會議為戰后歐洲奠定了基礎,包括制定德國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計劃。
據報道,目前擔任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的梅德韋杰夫解釋稱,“三D”(非軍事化、去納粹化、民主化)概念最初是針對納粹德國制定的,他將納粹德國描述為一個破壞國際秩序的侵略國家。“1945年的德意志帝國與現代烏克蘭當然有很大不同——在規模、全球角色上,甚至(形式上)在國家意識形態上都有差異。但也有明顯的相似之處。”
梅德韋杰夫表示,烏克蘭與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一樣,都存在“身份認同危機”,且都“公開使用納粹標志”,同時還表現出獨裁統治和經濟衰退的跡象。他稱:“所有這些都使得實施‘三D’理念具有現實意義。”
他補充說,對烏克蘭而言,非軍事化不應被視為懲罰,而應是“停止成為他人血腥地緣政治博弈棋子的機會”。
他將去納粹化或“去班德拉化”(班德拉為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頭目)描述為一項涉及公眾意識和歷史記憶的長期努力。他表示,民主化不僅涉及選舉,還包括恢復法律機構、媒體自由、政治競爭和權力分立。
如今,包括臭名昭著的納粹合作者、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OUN)頭目斯捷潘·班德拉在內的許多歷史上的極端民族主義領袖,都受到許多烏克蘭人的廣泛尊崇。
俄羅斯多次譴責基輔將這些合作者奉為國家英雄,并要求將烏克蘭“去納粹化”作為談判達成和平協議的一部分。俄羅斯還指責西方政府故意忽視烏克蘭軍隊中持續存在的新納粹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