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掃毒風暴》最新的劇情中,師父鄧建立走了,他獨自扛下了所有,護得了盧少驊的周全。
鄧建立與盧少驊,本就是彼此相熟、師徒情深。在無意間發現徒弟制毒后,為了給老伴湊齊換腎的手術費,也為了自身的成就感,鄧建立主動加入制毒小分隊,成為了盧少驊的技術總監。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師徒兩人原本計劃著放開手腳、大干一票,從此金盆洗手、洗白上岸。誰料,從這場交易的萌芽階段開始,林強峰就盯上了趙雙喜。
最終,在交易當天,趙雙喜被殺、(冰)毒被搶;如果不是侄子天賜的意外喪命,盧少驊早已經成了階下囚。
逃過一劫的盧少驊,最終還是等來了警方的問詢。此時的林強峰,雖然手中缺乏實錘的證據,但是他從原材料入手,分分鐘就追溯到了化工廠,并且在三不管地區發現了遺留的冰(毒)。
林強峰,步步緊逼;盧少驊,命懸一線。眼看著徒弟就要暴露,鄧建立主動站出來扛雷,把自己的命化作擋箭牌,為盧少驊洗脫了嫌疑。
師父頂罪,人死案銷。原以為故事會就此暫時告一段落,然而林強峰像是嗜血的鯊魚一樣,依然不拋棄、不放棄。
在鄧建立死后,林強峰曾對禁毒的同事們說過這樣一段話,“盧少驊跟鄧建立的師徒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一個腎源二十多萬。二十多萬的冰(毒),這用麻黃素不到一公斤,每天挪一點,幾個月就攢夠了。為什么用這么多的麻黃素,做價值三百萬的冰(毒)呢?盧少驊在外面欠二百萬的款。我的意思是該抓的抓。盧少驊,該盯的也得盯啊。”
明明鄧建立已經背起了鍋、扛下了雷,林強峰為什么還要對盧少驊緊追不放呢?
答案很簡單,林強峰發現了盲點。假如鄧建立制毒只是為了給老婆湊齊換腎的費用,他自然可以借鑒吃自助餐的智慧,采用少拿多取、螞蟻搬家的辦法。如此一來,少量挪用、積少成多,也能做出一公斤的冰(毒)。
這辦法如同薅羊毛,只要不緊著一只羊來薅,必然是神不知、鬼不覺,幾乎沒有暴露的風險。
然而,鄧建立卻制造了十公斤的(冰)毒。這樣大的麻黃素用量,必然是紙里包不住火。所以,即使警方不查,化工廠遲早也會發現。
十公斤的冰,價值三百萬。好巧不巧的是,此時的盧少驊正欠著合作伙伴的二百多萬元。從冰(毒)的賣價和師徒兩人的財務狀況來看,盧少驊的嫌疑立馬直線上升。
只是,作為一名緝毒警,林強峰對盧少驊的懷疑,絕不只是深厚的師徒感情和糟糕的財務現狀這么簡單。
如果我們細數西港市半個月發生的一切,所有關于(冰)毒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中,幾乎都有盧少驊依稀可見的影子。
西港首次發現冰(毒),是在盧少驊兄弟報關入境的洋酒中;在涉嫌運毒的阿勝被殺后,第一個發現案情并報警的恰巧也是盧少驊。你看,從(冰)毒進入西港警方視線的那一秒開始,盧少驊就一同進入了林強峰的視線。
在趙雙喜交易(冰)毒的過程中,盧少驊依然脫不了干系。就在交易前幾天,他連續兩次到了趙雙喜的理發店;在交易的當天,最終起獲冰(毒)的地方,距離盧少驊家不遠。
在三不管的制毒窩點暴露后,盧少驊的嫌疑更是陡然上升。制毒的地點,屬于盧少驊所在的化工廠的廢棄廠房、邊緣地帶,這好像是巧合;制毒的時間,偏偏是在盧少驊值夜班的半個月里,這也是巧合;制毒的人員,恰巧鄧建立是盧少驊情同父子的師父,這還能是巧合?
越梳理,越清晰——以林強峰的智商,自然會發現,盧少驊在制毒中一定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如包拯說的那樣,一個巧合可能是巧合,但是許多個巧合合在一起就不是巧合了。
不過,讓林強峰真正起疑的,是盧少驊發小王輝說的一段話。“他上初中的時候,他就是學校的化學尖子,還到省里市里參加過比賽,拿過獎呢。”
按照王輝的說法,盧少驊是一個罕見的化學天才。湊巧的是,警方繳獲的冰(毒)經過鑒定,純度已經超過了85%。用警局領導的話說,如此高純度的冰(毒)全國罕見。
罕見的純度,自然需要罕見的天才。因此,當化學尖子盧少驊與高純度的冰(毒)兩個條件擺在一起,很難不讓人產生聯想。
王輝的這段話,讓林強峰徹底把目光鎖定在了盧少驊的身上。畢竟,冰(毒)易得,天才難求。
林強峰與盧少驊,雙方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