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政策正式敲定。
2025年起再延30年,給5億農民吃下定心丸。"增人不增地"的老規矩繼續執行。
這政策從1997年沿用至今,確實穩住了承包關系。
但村里新娶的媳婦、新生的娃,地咋辦?
機動地成了最后的希望。每個村按規定留了5%的機動地,可二十多年過去,這些地早不知去向。
查賬本?賬本比老農的皺紋還難懂。特殊情況能調地。
需要三分之二村民點頭,還得層層審批。
程序走下來,黃花菜都涼了。
隔壁老王想給兒子要塊地,跑斷腿也沒辦成。
土地流轉成了香餑餑。
沒地的租地種,有地的收租金。可租金給得比打工錢還少,誰愿意長期租?
簽了三年的合同,第二年就反悔。集體經營聽著很美。村支書說要搞合作社,年底分紅。
可去年玉米價跌,分紅還沒存銀行利息多。這樣的集體經營,能撐幾年?
延包政策剛公布,村里就炸開鍋。張家五個兒子沒地種,李家三畝荒著長草。政策說"大穩定",可人地矛盾越來越尖銳。
數據不會說謊。農業農村部統計,全國約有1300萬農業人口無地可種。這個數字,比整個海南省的人口還多。
"三權分置"是個好主意。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開,讓地能轉起來。
可法律是法律,到了村里還是老一套。證都沒辦全,咋分置?
看看人家浙江的試點。通過土地整理多出5%耕地,專門解決新增人口需求。這法子好是好,可平原地帶能整,山區咋整?
三十年又三十年。老農蹲在地頭算賬:兒子沒地,孫子更別想。
這延包政策,到底是定心丸還是定身符?
政策留了口子。說可以"小調整",但沒說明白怎么調。
村民代表大會?那不就是村干部說了算。這樣的民主,能民主到哪去?
城里人不懂農村的痛。專家在電視上說"土地是生產資料",可對農民來說,那就是命根子。
沒地的人,就像沒根的樹。
未來怎么辦?有人說要搞職業農民,讓少數人種大片地。可被擠出去的農民,去哪找飯碗?
送外賣還是進工廠?延包文件里藏著句話:"探索集體成員權實現形式"。這話有嚼頭,可能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但具體怎么實現,還得摸著石頭過河。土地糾紛年年漲。
司法數據顯示,2024年農村土地案件同比增加17%。延包之后,這個數字恐怕還要往上竄。老話說"有恒產者有恒心"。
現在地是穩了,可人心穩不穩?看著兒孫沒地種,老農民夜里睡不著覺。政策制定者想得遠。
既要穩定承包關系,又要解決人地矛盾。可現實是,魚和熊掌難兼得。
這個平衡點,到底在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