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是我國獨有的習俗和傳統。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漢《禮記內則》,稱之為“月內”,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不同的地域“坐月子”的禁忌略有差別,但大體上是相同的。
簡單概括,坐月子期間忌著風、忌生冷。相對應的,就有了坐月子期間不要刷牙、不要洗頭、不要喝冷飲吃冷食、不要吹空調,甚至不要出門等等注意事項。
從中醫角度來說,產婦由于分娩消耗大量體力,分娩后體內激素水平大大下降,新生兒和胎盤的娩出,都使得產婦代謝降低,體質大多從內熱到虛寒,中醫主張產后宜溫。
不過,從西醫的角度去看,“坐月子”似乎沒有足夠的理論依據來支撐,屬于“多此一舉”、“沒苦硬吃”的表現。
因此,現在很多人對“坐月子”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改變,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其中,最難以反駁的說法是:人家外國人不坐月子,不也活得好好兒的嗎?甭說洗頭了,人家生完還去游泳呢,也沒見有什么影響啊?
而支持者認為,這是老祖宗幾千年來傳下來的經驗,是經過了億萬產婦驗證過的教訓,肯定是有其道理的,不可不信。
近日,一位寶媽的經歷再次引發不少人對 “坐月子” 的討論。
她在社交平臺分享,二胎時聽信所謂的 “科學坐月子”,產后第 10 天就洗了頭,平時帽子、襪子也隨心情穿脫,沒太在意保暖,結果著了風。如今稍微有點涼風,肩膀、胳膊、腿就感覺瘆得慌,而且渾身酸疼,就像寒氣鉆進了身體一樣,說不出的難受。
而在生頭胎的時候,她曾嚴格遵循傳統的老方法坐月子。從頭到腳保暖,全部捂得嚴嚴實實的,月子里沒碰過涼水,也沒敢早早洗頭,反而順順利利,產后沒有造成任何不適,一點兒毛病沒有。
兩次生產后的對比,讓她堅信,自己肯定是得了大家所說的“月子病”。現在,她對自己二胎后輕信所謂“科學坐月子”,沒有按傳統方法保養感到無比后悔。
這位寶媽的分享下,評論區瞬間成了 “坐月子經驗交流區”,不同經歷的網友各抒己見,字里行間都是對產后恢復的真切感悟。
“我可太懂這種痛了!” 一位網友留言,“頭胎時婆婆天天念叨‘月子里洗頭會頭疼’,我偏不信,產后第 12 天就洗了,當時吹著空調覺得特清爽,結果現在一到陰雨天,后腦勺就像被針扎似的疼。”
另一位網友則截然相反:“我姐當年夏天坐月子,被家里人裹得嚴嚴實實,門窗都不敢開,結果悟出了熱疹,還因為長期不洗頭引發了毛囊炎,沒少遭罪。”
相比而言, “體質派” 的討論顯得更理性一些。有人說:“我媽當年生完我,冬天用冷水洗衣服都沒事,我生完孩子喝口常溫牛奶都拉肚子,人和人體質真不一樣,哪能照搬一套?”
還有人現身說法:“我屬于火力壯的體質,產后第 7 天就溫水洗了澡,洗完立刻吹干頭發,穿好長袖,也沒著涼,現在啥毛病沒有。但我閨蜜體質弱,出了月子碰了次冷水,手腕疼到現在。”
不過,也有網友站出來提醒:“你現在覺得沒事兒,正是因為你現在體質好,身體覺察不出來。等上了年紀,這些毛病就會找上門的。”
這些來自真實生活的聲音,恰恰戳中了當下坐月子的核心問題:無論是把傳統當 “圣旨”,還是把 “科學” 當 “免死金牌”,都是走了極端。
傳統坐月子里的 “避風保暖”,并非毫無道理。女性生產后,子宮創傷、氣血虧虛,皮膚毛孔處于舒張狀態,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此時若頻繁受寒,風寒濕邪確實容易侵入經絡,留下腰酸背痛、畏寒怕冷等后遺癥。
就像有網友說的:“老人說‘月子里的病,月子里治’,不是迷信,是他們見過太多年輕時不注意,老了遭罪的例子。”
而所謂的 “科學坐月子”,本意是打破傳統中不合理的部分。比如 “一個月不洗頭洗澡”,在衛生條件及防寒保暖條件都比較差的過去,或許有一定道理。但如今熱水、暖氣充足,只要注意水溫(38-40℃為宜)、及時擦干保暖,生孩子一周以后洗頭洗澡應該沒什么問題。
說到底,坐月子沒有 “標準答案”,但有 “通用原則”:尊重傳統中的智慧,吸收科學里的方法,更要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冷了就添衣,別硬扛;臟了就清潔,別硬熬;累了就休息,別硬撐。結合自身的體質、環境、季節調整方式 —— 這或許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呵護。
正如一位網友的總結:“別跟傳統較勁,也別跟科學抬杠,身體舒服了,才是真的對。”
您覺得坐月子有必要嗎?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觀點或經歷吧。
敬請點贊、轉發、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