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北京一張閱兵邀請,韓國總統李在明為何最終拒絕?并非其官方所稱的行程沖突或外交對等。
真正讓首爾做出決定的,是美國施加的經濟和安全壓力,以及韓國國內復雜的政治環境。
7月11號,李在明又一次回應中國的閱兵的問題,這一次沒有專業的記者和外交部為他包裝,他給出了一個十分接地氣的答案。他說自己還在考慮,暫時還沒想好。
來自北京的閱兵邀請函,成了首爾青瓦臺最燙手的山芋。這不僅是一次外交邀約,更是一場擺在韓國總統李在明面前,關乎國運的戰略大考。
起初,一切看起來充滿希望。
今年7月,中國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向多國發出了閱兵邀請。這封遞往首爾的信函,被外界普遍視作北京在兩國關系冰點期,主動伸出的一支橄欖枝。
畢竟,前任尹錫悅政府留下的外交攤子實在有些棘手。從“薩德”部署到臺海言論,中韓關系一路降溫。李在明上任后,打出務實外交牌,著手修補裂痕,支持率也跟著水漲船高,一度沖上64.6%的高位,民意基礎相當穩固。
他本人也曾公開表態,希望推動韓中關系重回正軌。面對中方的邀請,外界幾乎都以為他會欣然赴約。
可短短半個月后,風向就全變了。
青瓦臺給出了“難以參加”的正式答復。理由有二:一是行程沖突,總統要去美國、日本,還要參加聯合國大會,分身乏術。二是外交對等,文在寅總統2017年去過中國了,按理說,這次也該輪到中方領導人先來韓國。
這些理由聽起來冠冕堂皇,卻難以服眾。外交舞臺上的人都明白,行程永遠可以協調,對等也從來不是鐵律。真正的答案,藏在這些說辭背后。
真正讓李在明猶豫不決,最終選擇婉拒的,恐怕是來自大洋彼岸那道審慎的目光。
就在中方發出邀請前后,美國的一系列動作,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是精準的“提醒”。先是美國一位高官突然取消了原定的訪韓計劃,幾天后卻出現在馬來西亞的東盟外長會議上。韓國媒體普遍將此解讀為華盛頓的一次“冷處理”,一個無聲的警告,暗示首爾不要與北京走得太近。
如果說這還只是敲山震虎,那接下來的動作就是實實在在的泰山壓頂。特朗普政府悍然宣布,將從8月1日起,對包括韓國、日本在內的14個國家,加征高達25%的進口關稅。
這一招,精準地打在了韓國的“七寸”上。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外貿的國家,韓國的經濟命脈——半導體、汽車、顯示器等產業,都深度嵌在全球供應鏈里。美國的關稅大棒一旦揮下,對韓國經濟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
美國一邊高舉關稅大棒施加經濟重壓,一邊又在軍事安全上步步緊逼,要求日韓在臺海問題上明確站隊。面對這套組合拳,李在明政府的外交回旋空間,被壓縮到了極致。
中國雖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經濟影響力舉足輕重。但在“生存還是毀滅”的終極問題上,被美國牢牢扼住安全和經濟咽喉的韓國,似乎并沒有太多選擇。
李在明的抉擇,同樣被國內復雜的政治生態牢牢捆住手腳。
他雖然民望頗高,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如何處理前總統尹錫悅的案件,終結持續大半年的政壇內耗,是他眼下最頭疼的難題之一。此時此刻,穩定壓倒一切。
而國內的保守派勢力,正虎視眈眈,等著在“涉華議題”上大做文章。
不久前,首爾爆發的“反華游行”就是一個危險信號,甚至驚動了中國大使館,不得不致函韓國政府,要求保護中國公民安全。李在明政府雖迅速反應,加派警力,但這股暗流已然浮出水面。
保守派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利用民間情緒,給李在明施壓。
可以想象,一旦李在明真的踏上前往北京閱兵的旅程,國內的輿論風暴將如何猛烈。他幾乎肯定會被貼上“親華屈從”的標簽,成為政敵攻訐的靶子。這種政治風險,他在大選時已經領教過一次,絕不想重蹈覆轍。
為了維系來之不易的中間派支持,推動國內改革,他必須小心翼翼,避免任何可能動搖執政根基的舉動。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5年。
當時,同樣是北京的閱兵邀請,同樣是復雜的美中韓關系。時任總統樸槿惠頂住內外壓力,毅然決定出席,并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那一幕,至今仍被許多人視為韓國奉行獨立自主外交的典范。此舉不僅為她贏得了中方的高度贊譽,也讓中韓關系迎來了一段蜜月期。即便后來因“薩德”問題急轉直下,但樸槿惠當年的那份果敢與決斷,依然是韓國外交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歷史的考卷驚人地相似,但李在明交出的答卷,卻與他的前任截然不同。
這種對比,與其說是個人勇氣的差異,不如說是時代背景的變遷。今天的世界,中美戰略博弈的烈度早已今非昔比。留給韓國在夾縫中“左右逢源”的余地,也已所剩無幾。
樸槿惠的時代,尚有騰挪的空間。而李在明的時代,每一步都可能是單選題。
拒絕的話音剛落,青瓦臺似乎也意識到了些許尷尬,開始試圖彌補。
他們很快向APEC成員國發出正式邀請,希望各國領導人10月能來韓國慶州出席峰會,并特意強調,中國也在受邀之列。
選擇慶州,頗有深意。這里不僅是李在明的故鄉,更是古代新羅王朝的都城,在歷史上曾與中國的唐朝交往密切。這種安排,或許寄托了某種以史為鑒、重修舊好的美好愿望。
然而,外交終究不是溫情脈脈的詩意懷舊,更不是模棱兩可的姿態游戲。北京當然清楚,李在明缺席閱兵的真正原因,不在日程,也不在順序,而在于他對華盛頓態度的過度揣測與忌憚。
這場風波過后,李在明政府面臨的考驗并未結束。在一個日益兩極化的世界里,想要扮演一個成功的“平衡者”,需要的不僅僅是智慧,更是在關鍵時刻敢于下注的勇氣。
而那條維系平衡的鋼絲,正變得越來越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