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黃土一抔魂。在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中,通河縣“四普”小分隊鉆山探查東北抗聯密營,近日,隨著一件件文物相繼出土、一份份檔案逐漸完善,深藏在密林中的另一個“世界”與世人見面:每一塊彈片都塵封著一段故事,每一個先烈留下的足跡都在奏響一曲贊歌。
探“鷹窩”密營,睡山林崖壁
“馬上就到了!前面的山崗就是‘鷹窩’抗聯密營遺址。”指著溪流對岸的一片密林,隊友們興奮地喊起來。齊鳳麟從背包里掏出62式指北針,伏在地上認真測量溪岸與密營的俯仰角,最后一次確認位置,并準確地報出一個個坐標。緊跟在其身后的張智誠,認真地將數據記錄在本子上。
33歲的齊鳳麟是一名文化志愿者,同時,也是位軍迷。當年入伍的時候,他就是一名偵察兵。因為設備最全、懂得最多,齊鳳麟成為小分隊的隊長,四個人中他總是走在最前面,負責逢山開路,手中一把軍工鏟就是他的“開山斧”。30歲的張智誠是一名公務員,敏銳細致的他負責壓陣,記錄數據并歸檔。
“我們的隊伍成員來自全縣各單位,經過了系統培訓,去年6月開始工作,今年接著干。”齊鳳麟說,翻山越嶺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天不亮就要起床,平均每天步行15公里。如果去鳳山、清河等地的密營,越野車只能開到山腳下,必須得住進山里,兩人一頂帳篷,就在崖壁下過夜。
齊鳳麟是一名退伍老兵,在深山扎帳篷他很懂行,他說,海拔300米到400米的山腰是最佳扎營地,不用擔心漲水,還有崖壁擋風,溫度更適宜扎營。每次扎好帳篷,齊鳳麟都會用軍工鏟在上坡一側,仔細挖出一道月牙形的排水溝,“這是為了防止夜間降雨,泡濕帳篷”。
“我們探訪密營吃點辛苦,才更懂得先烈們爬冰臥雪、英勇殺敵的艱辛,就會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齊鳳麟說。
當年的戰士們隨時準備拼命
如果說夜宿深山算是一種考驗,那負重行軍難度系數更高。文物普查隊員的背包都不輕,除了帳篷、電腦、相機、食物、水,還要攜帶金屬探測儀等工具,發現了文物標本又要帶上,返程時背包常達到50多斤以上。
“在清河鷹窩密營,我們發現了一個東北抗聯用的斧頭,有20多斤重,再加上些彈殼、彈片,實在不輕松,大家只能分散到各自的背包中。”張智誠說,負重雖然很苦,但每次發現文物都很震撼。在鏵子山的一處密營中,隊員們發現了一枚步槍彈殼,“底火”未擊發,彈頭反向插入,這令眾人不解。經過向專家咨詢才知道,這是當年抗聯戰士“發明”的土辦法,當時戰士們手中的槍并不可心,反插彈頭,步槍就變成了霰彈搶,雖然打不遠但殺傷面更大,這在當時子彈稀缺、槍法不準的情況下非常適用,一般用于近距離“拼命”,可見,當年的戰士們已經做好隨時短兵相接的準備。
“普查中發現的那些不同年代、不同規格的彈殼,能夠體現抗聯戰士的艱苦卓絕、頑強不屈。”齊鳳麟告訴記者,通河密營中發現的彈殼出自十幾個國家,有的甚至是“一戰”時的彈藥。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抗聯戰士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戰斗,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戰歌。
保護紅色家底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通河縣是哈爾濱市重要革命老區之一,也是當年東北抗聯重要戰場之一。在“四普”工作中,“四普”小分隊對檳榔溝抗聯密營、鷹窩抗聯密營、白石抗聯密營、鏵子山抗聯密營60多處有證可查的遺址進行全面摸排,同時,還廣泛征集文物線索。
隨著普查工作的不斷推進,通河“四普”文物工作室內的展柜一個接一個被裝滿,出土的不但有武器、彈藥,還有行軍鍋、鐵鏟等生活用具。每一件文物都記載了血與火的磨礪,無聲地詮釋著東北抗聯精神。
“四普”小分隊每一次出發,都嚴格保障數據質量,全面掌握文物數量、分布情況、基本數據,并詳細采集,完備文物檔案。通河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武繼成介紹,14年抗戰,白山黑水間,處處熱血抗爭。至今已斑駁的遺址遺跡遺物,印證著東北兒女的家國情懷。一處處革命遺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個個革命故事,都是通河的紅色家底,傳承著紅色血脈。把革命文物保護好,激活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使革命文物保護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眾,是時代課題,更是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羅彥坤
視頻、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編輯:馬云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