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據說每一個神話故事背后,都藏著一段深刻的民族記憶。經過這個夏天,我非常相信“后羿射日”其實是個地球氣候變遷的故事,上古某個時代應該也曾遭遇過極端高溫,先民把這段經歷編碼進神話傳遞了下來,最終成為我們的精神力量之源。
這個夏天的高溫著實兇猛,以往天氣再熱也很少過40℃,但今年即使河南、山東這些北方省份也連連突破40℃關卡,簡直讓人懷疑“豫”省是不是又要有野生大象了。因為高溫,一些場所變得危險起來,幾天前在西寧機場,一名乘客因為擺渡車悶熱而暈倒。更早幾日,一輛列車因事故空調停止運行,一名男子砸窗通風。
最近因為高溫輿情事件頻發,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好幾起都發生在以往被認為并不太熱,甚至還是避暑勝地的地方,比如西寧、青島,這也從另一面說明極端高溫天氣的范圍和強度都比以前擴大了。
氣候在變化,但有時候人的意識卻并沒有跟上氣溫的步伐。
比如西寧機場這一事件中,工作人員認為事發時在晚上,溫度比較涼爽,且擺渡車上開了空調和窗戶,但他沒有想到在氣溫整體上升的背景下,擺渡車上人擠人的狀況可能仍會讓一些人身體不適。而列車停運事件同樣發生在晚上,工作人員在空調停止后打開了所有氣窗,并給乘客分發了礦泉水。
這些應對舉措在正常氣候下可能夠了,但在高溫天氣下就不夠了。這些事件提醒我們,我們以往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和機制,或許已經難以適應實際,社會治理中應該留出更多的安全冗余空間來防范突發事件。
隨著全球變暖加劇,高溫將更加頻繁。其實高溫和臺風、暴雨一樣都屬于氣象災害,但災害和災害又有所不同,臺風和暴雨這類災害具有“一過性”,也就是說災害的力量會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人們的關注度高,也易于短時間內調動各種資源與災害對抗。
但高溫炎熱過程漫長,它在整個夏季里持續釋放危害,對基礎設施和社會治理而言是一場關于韌性的考驗,需要我們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要從“風險治理”的高度全方位檢視各個環節的疏漏之處。
我們的供水供電這些基礎設施,已經準備得很充分了,但現在氣候變化又對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們更富人文關懷、更具預見性地細化各項應對措施,首先就是要強化全社會對高溫危害的認識,尤其是要把涉及公共場所和勞動者的保障措施做足。將社會治理這張網編織得更細密,任何災害帶來的損失都能降得更低。
《三體》里云天明礙于威脅,只能通過童話故事向人類傳遞宇宙的秘密。而先民留給我們那些傳說,也是想穿越時間的萬水千山,向后人傳達他們體悟出的生存智慧。后羿射日只有一個終極隱喻,那就是人類通過智慧和勇氣,終能戰勝任何嚴酷的環境。
(文/于永杰)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