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點,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李阿姨拎著一捆舊報紙走向經過中鐵十八局集團北京公司改造的小區樓下粉綠回收箱。她熟練地掃碼開箱,將報紙鋪平放入,屏幕上立刻顯示“重量3.2公斤,收益5元”。這個智能回收箱入駐小區后,已經成了居民生活的新伙伴。
城市化浪潮下,垃圾圍城的困境愈發凸顯,如何推動垃圾分類從“要我分”轉變為“我要分”,成為破解環境治理難題的關鍵。中鐵十八局集團北京公司在邯鄲市叢臺區老舊小區改造中,創新引入有償自助回收箱,用經濟激勵撬動全民參與,為社區環保注入了全新活力。
這款智能回收設備暗藏“黑科技”——通過內置的稱重模塊與物品識別系統,能精準判斷投放物是否符合可回收標準。像李阿姨這樣的居民將廢紙、塑料瓶等合規廢品投入后,設備會自動稱重計價,相關收益實時轉入綁定的手機支付寶、微信賬戶。
小區改造完成后,社區里的“環保達人”明顯增多。曾幾何時,樓道角落常堆著居民懶得處理的廢品,如今大家都會主動分類投放。數據顯示,居民垃圾分類準確率較之前提升近六成,樓道堆物、隨手丟棄廢品的現象大幅減少。
隨著設備使用率穩步攀升,每月可減少數噸垃圾進入填埋場。回收的物資經集中分揀后,被送往專業處理廠變身再生原料:舊報紙成了新書本的紙漿,塑料瓶蛻變為纖維原料,真正實現“變廢為寶”的閉環。目前,已有3個小區申請引入同款設備。(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昂 通訊員 伍振)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