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夏日的晨光灑滿大華海派沁園的林蔭道,7月16日,文昌社區的居民們迎來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綠色星期三”——街道首個社區級環保品牌“文昌·再生集”在當天正式發布。這場“綠色”又“清新”的發布會,共吸引了400余名居民積極參與,為破解垃圾分類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鮮活樣本。
“‘再生集’寓意‘再生資源,集眾之力’。我們推出‘再生集’環保品牌,正是希望打破‘政府干、群眾看’的困局,從‘政府倡導’走向‘全民行動’,讓垃圾分類工作成為社區共治的紐帶之一。”發布儀式上,社區書記沈莉芬首先向觀眾揭示了品牌創建的深層動因——希望居民們能夠真正參與到社區環保中去,而不僅僅讓環保成為政府的“獨角戲”。
正因如此,活動現場,一支由社區黨員、物業人員、商鋪店主、學生代表組成的隊伍,接過了首批社區環保共建隊員的聘書和隊旗。未來,他們將履行“督導員+創意官+聯絡員”三重職責,以常態化機制鼓勵居民們以更主動、更具創意的姿態加入到社區的環保工作中來,完成從“旁觀者”到“主理人”的轉變。
后續環節,文藝展演、知識競答、互動市集等活動輪番上演,讓居民們切實體驗了一把環保“主理人”的樂趣:社區文藝青年朱學銘將垃圾分類理念巧妙融入歌詞,帶來《NEW BOY》改編版吉他彈唱;知識競答環節,居民們爭相作答,將枯燥的法條轉化為生動的“分類實戰”;而占地200平米的“再生市集”則設立十大體驗區,鼓勵居民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料瓶、書籍、外賣包裝袋、舊衣服等垃圾或進行回收置換,或改造成其他可用物品。在利用外賣包裝袋變身古風執扇的手工攤位前,大批親子家庭排起了長隊……
“沒想到垃圾還能這么好玩!”帶著孩子體驗三個項目的周女士說道。據統計,本次市集共產生資源置換行為510次。
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再生集”品牌后續還將推出月度主題行動,包括再生藝術展、舊物改造大賽等系列活動。社區希望通過這些精心策劃的演出與活動,將環保由一句生硬的口號轉變成居民們可知、可感、可參與的一系列行動。
而除了豐富有趣的系列活動外,“再生集”環保品牌還將循著“五個一”的品牌發展戰略:即通過打造綠色環保品牌、組建社區志愿者隊伍、培育綠色示范家庭、鏈接愛心公益項目、建立長效發展機制,構建"分類-回收-再生-激勵"的完整生態鏈,以社區為單位積極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形成可參考可復制的基層環保模式。
金色的陽光下,活動現場的環保市集挑戰游戲仍在繼續。這場"不像發布會的發布會",不僅是一場孤立的環保行動,更閃爍著基層治理的智慧。文昌社區通過品牌化運作,用藝術喚醒意識、用市集構建場景、用機制保障持續的創新實踐,構建起基層垃圾分類長效治理的新生態。
(中國日報浙江記者站 陳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