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鞏沒去楊少華的葬禮,這事兒在網上炸了鍋,作為曲協主席,又是多年的老友,他的“缺席”在無數網友眼中,幾乎等同于“無情無義”的實錘,而互聯網定義情誼深淺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看你人到沒到場,微博發沒發。
這次馮鞏沒到,也沒在社交媒體上發只言片語,很快就讓他成了眾矢之的。
這場針對馮鞏的討伐,很快就像滾雪球一樣,把矛頭對準了逝者的家人,尤其是兒子楊議,一場關于“孝道”的審判,早已在網絡上集齊了所有“罪證”,只等馮鞏這個“引信”被點燃,便全面爆發。
一張輪椅和一根淀粉腸
審判的第一份“罪證”是一段,7月9日上午,天津室外溫度高達40攝氏度,里94歲的楊少華坐在輪椅上,被推著參加一個飯店的剪彩儀式,老人面帶倦容,眼神略顯疲憊。
40度高溫,94歲高齡,商業剪彩,這三個關鍵詞,在網絡上迅速拼湊出了一幅“不孝子為錢逼父營業”的刺眼畫面,評論區里對楊家子女的口誅筆伐,幾乎將他們釘在了道德的恥辱柱上。
如果說剪彩是第一波攻擊,那么當天中午發布的一條吃淀粉腸的,更是致命一擊,就在楊少華先生離世的當天,他的官方賬號,準時更新了一條他生前拍攝的短。
這個時間點實在太過“巧合”,在網友看來,這簡直是匪夷所思的冷血:父親剛走,兒子們心里想的不是悲傷,而是賬號的流量和帶貨,盡管這條被火速刪除,但截圖早已滿天飛,成了楊家“吃人血饅頭”的鐵證。
緊接著,更猛的料被扒出,有人統計了楊少華賬號的直播記錄,發現在過去的一個月里,直播場次居然接近三十場,這個數字可不能小瞧。
要知道,一個月播30場,這是把老爺子當成印鈔機了,要知道,楊老爺子已經94歲了,還要被當成賺錢工具,真是造孽,說出來真不怕讓人笑話。
這些聲音,伴隨著直播數據截圖,徹底坐實了楊家子女“不孝”的罪名,一個為了利益,榨干老父親最后一點價值的家庭形象,就此定格。
直播間里的“另一個故事”
網絡審判進行得轟轟烈烈,現實中的楊家人,卻在靈堂里默默承受著一切,7月13日在父親下葬當晚,被輿論推上風口浪尖的楊議,打開了直播。
這場直播,不是辯解,而是一次反擊,他沒有空洞地說教,而是拿出了一個個普通人都能理解的、充滿生活氣息的事實,試圖拼湊出那個被網絡忽略的“另一個故事”。
關于剪彩,楊議表示那家飯店老板是父親幾十年的老朋友,老爺子晚年最怕的就是“悶得慌”,總想出去找人聊聊天,湊個熱鬧。
去參加活動,是老人家自己的意愿,而且在戶外就待了幾分鐘,根本不是網友想象中“暴曬數小時”。
關于那根致命的淀粉腸,楊議解釋那根本不是什么商業帶貨,就是他三哥楊倫平時隨手拍的、記錄父親晚年生活狀態的片段,老爺子自己愛拍,也樂意跟網友分享,是提前設置了定時發布,家里人當時悲痛忙亂忘了這茬。
在這場風波里,三哥楊倫是被罵得最慘的一個,因為很多都是他拍的,他被認為是“不孝”的主要執行者,但在楊議的口中,三哥卻是家里最孝順的那個。
父親晚年,主要是三哥在床前日夜照料,喂飯喂藥,甚至經常吃父親的剩飯,只為讓老人家安心。
楊議還表示三哥的孝順,是你們在網上看不到的,這是楊議在直播里,第一次為承受了最大網絡暴力的兄弟辯護,那些被當成“罪證”的,在家庭的語境里,只是兒子陪伴老父親的一種方式。
最后楊議亮出了最硬的證據:醫院出具的死亡證明,上面白紙黑字寫著,楊少華的直接死因是“肺功能衰竭”,這與他常年吸煙的習慣有關,和當天的剪彩活動沒有直接關系。
一封公函的分量
澄清了家里的事,直播間幾十萬人最關心的那個問題終于來了:馮鞏為什么沒來?所有人都以為楊議會順著輿論,抱怨幾句,或者至少表達一下遺憾。
沒想到,楊議接下來的話,讓所有網友都傻了眼。
楊議表示父親走后,馮鞏在葬禮當天上午,連著打了兩通電話過來,但當時靈堂內外亂成一鍋粥,家里人都在忙著招待吊唁的親友,誰也沒顧上接電話。
電話沒接通,不代表情分沒到,楊議隨即在鏡頭前,展開了一張紙,那不是普通的信,而是一封蓋著鮮紅大印的正式公函,落款是“中國曲藝家協會”。
這封公函是以馮鞏個人及他所代表的中國曲協的聯合名義發來的,內容不僅表達了深切哀思,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國相聲界的最高組織,對楊少華先生一生藝術成就的官方蓋棺定論。
楊議說:“馮鞏老師不僅發來了公函,還派了曲協的代表,帶著花圈親自到了現場,帛金也送來了,但我們家一分錢都沒收”,為了證明,他還展示了退還帛金的銀行流水。
這一刻,真相才算完整,在相聲這個極其講究師承、輩分和“江湖規矩”的圈子里,馮鞏的做法,非但不是“無情”,反而是最懂規矩、最體面的做法。
作為晚輩和曲協主席,他能給的最高敬意,不是個人跑到鏡頭前哭一場,而是動用組織的力量,給老先生一個最鄭重、最官方的認可。
事實上,縱觀整場葬禮,相聲界的“常家”、“馬家”、“侯家”等名門,也多是派代表前來,這并非人情涼薄,恰恰是這個圈子內部,處理此類事務的傳統和默契。
結語
最終擊碎這場網絡審判的,不是楊議的眼淚,也不是那些家庭瑣事,恰恰是那封看起來最“官方”、最“冰冷”的公函,這是用了一種不容置疑的、來自另一個評價體系的邏輯,讓習慣了看圖說話的網友們看到了真相。
原來在社交媒體的點贊和評論之外,還存在著一個更真實、更看重“本分”而非“表演”的世界,馮鞏的“缺席”,恰恰是最大的“在場”。
最后希望楊少華老先生一路走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