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暑期學校——華東理工大學2025阿拉伯國家青年智·行中國全球勝任力人才培養暑期項目正式開營。這是華理首次舉辦面向阿拉伯國家青年以科技為主的上海暑期學校。
此次暑期學校為期20天,從7月14日至8月1日,吸引了來自9個阿拉伯國家的33名高中生參加。此次暑期學校聚焦科技與人文領域融合,探索“科技+人文”跨學科教育模式,從不同維度和視角讓阿拉伯青年客觀、立體地了解中國科技發展,感受“中國制造”的輝煌成就與力量。項目采用“創新講座+科技參訪+體驗實踐+小組研討”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人工智能、數字發展、經濟與管理等學科前沿講座,結合科技人文參訪實踐與主題研討,讓阿拉伯青年在探索科技發展與人文科學之間密切聯系的同時,加深阿拉伯國家青年對中國的了解,推動中阿青年交流。
開幕式上,智元人形機器人和來自阿拉伯的隊員們互動合影。
無獨有偶,來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的百名師生來到上海,參加為期2周的“2025量子城市:時空創新與創造力暑期營”。他們攜手同濟大學師生,圍繞“數字智能島、設計藝術島、人民城市島”三大任務,共創9個創新設計方案描繪楊浦區復興島的未來新圖景。據悉,這支西班牙百人團,也是近年來上海乃至全國范圍內,西班牙單批次來華規模最大的教育交流團組之一。
西班牙學生在講述自己的“復興島”設計方案。
暑期營開營兩周來,中西150余名師生按跨學科背景混合編組,形成9個創新小組,每個小組均配備有中外青年教師及資深教授作為指導。他們赴復興島實地調研,圍繞復興島的創新開發,展開深入的學術研討和實踐探索,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生態景觀設計及人文功能重塑。
西班牙百名師生來滬參加暑期營。
學生們的作品,亮點頻現。工業地標變身5分鐘活力社區——混合功能+動態交通,打造包容生長的城市“共生體”,這是同學們眼中的“人民復興島”。“數字復興島”應當是什么模樣?打造未來科技樂園——無人機樞紐+數字迷宮,虛實交互激活全齡化工業遺產新玩法。“設計復興島”用設計說話,雙軸激活“城市插件”——步行廊橋+運河復興,重新接入上海都市生活圈。
西班牙學生在講述自己的“復興島”設計方案。
評委專家表示,短短兩周時間,面對復興島這樣一個復雜對象,同學們給出了非常精彩的回應,提供了不同的設計思路,各有特色,注重歷史文化的連續性,嘗試連接復興島的歷史、當下和未來,強調要保持復興島自身的可識別性,在此基礎上加強復興島和浦西、浦東的對話,發揮其在上海整體城市結構中的作用。
西班牙學生在講述自己的“復興島”設計方案。
有的方案抓住現狀關鍵要素,將水岸關系和親水活動作為聯結周邊城市空間、激活空間價值的驅動力。有的方案關注到15分鐘生活圈,把一些新技術和日常生活行為聯系起來,比如無人機的使用等。還有的方案植入未來創新之種,激活楊浦工業基因,勾勒了新質生產力驅動下復興島的美好愿景。
西班牙學生在講述自己的“復興島”設計方案。
中外學生收獲滿滿。“感謝暑期營,讓我距離中國文化如此之近。” 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學生安東尼奧·羅梅羅說,一開始覺得2周內完成方案設計令人難以置信,是專家講座和小組之間的學習交流,給自己帶來了靈感和啟發。
西班牙師生在聆聽方案。
“過去2周的每一天,都給我帶來了新的體驗、新的友誼。”同濟大學學生彭瑞說,暑期營為跨學科、跨文化合作創造了極其珍貴的機會,讓同學們能參與到真實的城市更新過程中,特別有意義。
原標題:《阿拉伯高中生來了,西班牙大學百名師生來了……國際學生來滬忙著上暑期學校》
欄目主編:徐瑞哲 題圖來源:受訪學校供圖 圖片來源:受訪學校供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