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探索“大思政課”田野新模式 校地協同激活文化育人新引擎
貴州師范學院“馬院+書院”協同育人基地揭牌
7月16日,貴州師范學院“馬院+書院”協同育人基地揭牌儀式暨詩鄉讀書會在綏陽縣枧壩鎮柳灣書院舉行。這場融合思政教育與鄉土文化傳承的創新實踐,由貴州師范學院聯合中共綏陽縣委宣傳部共同發起。
揭牌儀式。貴州師范學院供圖
“馬院+書院”雙院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實踐是貴州師范學院著力構建“黨建引領、機制協同、文化賦能、品牌創優”育人新格局的重要舉措,旨在讓思政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頻共振,是探索落實“兩個結合”,特別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結合,創新思政教育路徑的生動實踐。
貴州師范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任潔在致辭中表示,希望通過“馬院+書院”的協同育人模式,把思政課從教室帶到田野,把價值引導植根文化土壤。柳灣書院作為當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雙向嵌入”的育人結構,不僅打破了學科邊界,也重塑了教育的文化基礎與社會使命,希望通過“馬院+書院”協同育人的模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切實提升協同育人成效。
綏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江繼義表示,高校資源與詩鄉文化的深度對接,將為綏陽文旅融合、文化振興注入新動能。期待“馬院+書院”協同育人基地成為綏陽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支點,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儀式上,貴州師范學院向綏陽縣柳灣書院授予“馬院+書院協同育人基地”牌匾,聘任多位當地文化學者作為“協同育人文化導師”。
聘任文化學者作為“協同育人文化導師”。貴州師范學院供圖
讀書會上,貴州師范學院師生與地方文化名家共同誦讀綏陽本土詩作,通過聲聲誦讀,將個體情感與家國命運、鄉土精神與時代理想交織一體。
“讀書與思政并不矛盾,恰恰在當代需要融合。有溫度的教育必須是思想與情感共振的結果?!辟F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天橋在讀書會上談到,文化賦能思政教育能夠在歷史傳承、藝術熏陶、鄉土記憶和時代精神的滋養中,喚醒個體的文化認同與情感共鳴,從而激活更深層的家國情懷。
隨后,各方開展了深入交流。同學們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在鄉村參與思政課程的實踐環節,也讓他們從文藝作品中深刻體會到思政教育的溫度與厚度。
讀書會現場。貴州師范學院供圖
“我們的學生不只是走出去支教或服務,而是在田野中學習、在文化中扎根。這正是我們設想中教育的公共性、社會性、專業性的回歸與融合。”貴州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聶森表示,協同育人基地的建立是貴州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十年十縣”服務計劃的延伸與深化。美術與設計學院自2023年啟動“十年十縣”計劃以來,綏陽便是首站。至今,學院團隊先后在綏陽完成了“大美貴州·詩意綏陽”畢業創作等項目,內容涵蓋傳統村落設計更新、藝術下鄉美育課程等多個維度。
據介紹,未來貴州師范學院將持續探索建立“馬院+書院”協同育人模式,深入思考中華傳統文化與貴州實踐融合點,持續擦亮貴州文化名片,通過校地共建、高校協同、學科融合等模式,打通在思政教育中“理論—實踐”“知識—生活”“課堂—鄉土”之間的壁壘,讓更多創新育人模式成為“文化傳承與立德樹人”在地共構的典范,共同打造傳統文化滋養思政教育的新生態,為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注入文化活力。(江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