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大學堅定不移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機制協同、課程協同、實踐協同、生態協同,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結合,構建起“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育人體系,形成獨具貴大特色的“馬院+書院”協同育人新模式。
堅持機制協同,以制度創新夯實“馬院+書院”融合基礎
健全多層級架構機制。貴州大學將“馬院+書院”協同育人納入校黨委重點工作,構建“黨委領導—專班推進—部門協同”的三級工作機制,成立由黨委宣傳部、教務處、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文化書院、陽明學院負責人組成的工作專班,形成“黨委書記統籌抓、分管校長具體抓、職能部門協同抓”的工作格局。
探索調研轉化應用機制。貴州大學探索形成“精準調研—深度分析—高效轉化—持續優化”機制,實現調研成果向育人實效的高效轉化。今年以來,先后前往省外高校調研學習“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課程共建經驗。調研后,在校內試行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跨學科開發實踐,將“四季讀典”融入“書香貴大”活動,推動多項調研成果在貴州大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創新理論研究支撐機制。貴州大學創新構建“省級重大課題抓方向、校級課題攻專題”的梯度研究機制,實現“以研促教、以教帶研”的良性互動,推動協同育人工作從經驗驅動向理論指導轉變,助力育人工作朝著科學化、專業化方向持續邁進。充分發揮校領導示范引領作用,校黨委主要負責同志掛帥申報課題《貴州“馬院+書院”兩輪驅動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成功獲批省委深改重大課題立項,配套設立校級專項課題,形成“馬院+書院”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以上率下、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堅持課程協同,以課堂主陣地推動“馬院+書院”同向同行
夯實集體備課基礎。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多次主持召開思政課集體備課會,聚焦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點難點問題,統籌推進思政課程體系優化與教學質量提升;分管副校長多次召開《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建設推進會和集體備課會,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與課程內容的結合點,確保傳統文化教育的系統性與針對性,為“馬院+書院”協同育人筑牢基礎。
構建“雙課程”協同體系。在前期集體備課明確的課程優化方向和資源結合點基礎上,貴州大學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與中國文化書院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兩者在課程體系上的互補點,精心構建“雙課程”協同體系,精準明確思政課程與傳統文化通識課程的協同邏輯。
創新“雙師聯動”教學機制。依托集體備課形成的跨學科共識,貴州大學探索“思政課教師+傳統文化導師”協同授課創新模式。思政課教師帶著集體備課中深化的理論認知,充分發揮理論優勢,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進行深入解讀;傳統文化導師則結合備課中梳理的地方文化資源,深耕地方典籍開展教學。
堅持實踐協同,以多元載體激活“理論引領+文化浸潤”實踐效能
打造思想引領旗艦項目。通過每年5月9日前后舉辦的“高校青年·思想論壇”,持續感悟思想偉力,汲取奮進力量。在今年舉辦的第九屆“高校青年·思想論壇”中,特別打造“馬院+書院”系列活動之師生讀書會旗艦項目,為青年學子提供一個高規格、高質量的思想交流平臺。
開展“行走的思政課”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貴州大學切實發揮社會實踐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融互促,組織開展2025年暑期“四大文化工程”專題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緊密圍繞紅色文化重點建設、陽明文化轉化運用、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推廣,組織專家遴選發布相關選題38個,以及榕江、從江抗洪經驗與災后重建調研、貴州歷史文化名人調查與文化傳承研究、貴州大學畢業生在貴州事跡調研等3個特別調研參考選題,為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的文明貴州新風采作出貴大貢獻。另一方面,在“行走的思政課”中,激發學生對于祖國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引導學生在多彩貴州文化中汲取奮進力量,進而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創新沉浸式育人模式。發揮全國“百強社團”馬克思主義青年學習社帶動作用,構建“理論宣講—文化體驗—社會服務”實踐鏈條,打造“新時代大學生信仰宣講”“陽光征程”“青馬觀影”“青馬論?談”和“英模再現”等沉浸式特色品牌活動,不斷提升活動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協同育人走深走實。
堅持生態協同,以多維融合實現思政育人與文化育人一體推進
重理念融合,貫通馬克思主義和書院教育觀。貴州大學將馬克思主義“教育是實踐的創造過程”與王陽明“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認知實踐觀深度融合,轉化為“實踐育人”項目。如開展的“禮敬先師”活動讓學生在傳統文化實踐中理解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把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王陽明“事上磨練”理念相融合,探索將其轉化為勞動教育中的“農耕體驗+理論學習”模式,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的認同。
重精神融合,傳承紅色基因與書院文脈。貴州大學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與書院“經世致用”精神相結合,在“四季讀典”中納入《紅巖》等紅色經典,讓學生在研讀中感悟革命精神與傳統文化的共通之處。在開學第一課中,以“立春之志”為主題,通過《陽明悟道》情景劇展現書院精神,《青春中國》朗誦傳遞紅色情懷,實現精神層面的同頻共振。制定《本科生經典閱讀實施方案》,構建“20+X”閱讀體系:面向全體學生列出《論語》《紅星照耀中國》等20本必讀書目,各專業增設“專業經典”模塊。創新“雙導師”機制,思政課教師從馬克思主義視角解讀經典,書院導師指導文本細讀,開展《中國思想史十講》師生共讀等活動,在校園中引領愛讀、會讀、勤讀的校園風尚。
重空間融合,依托實體場域構建立體育人場景。貴州大學以現有文化空間為基礎,打造“馬院+書院”協同育人的物理載體。以中國文化書院為主場域,聯動人文社科處、圖書館、陽明學院等單位力量,打造“空間+活動+資源”三位一體的“書香貴大”品牌,舉辦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之“書香浸潤典耀溪山”系列活動。創新“四季讀典”機制,將紅色典籍納入秋季閱讀重點,由雙院教師共同擔任“領讀人”,使得校園閱讀氛圍日益濃厚。將中國陽明文化園、中國文化書院、孔學堂等納入《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實踐基地,讓課堂理論學習延伸至文化空間現場教學,實現“教室—書院—文化場館”的空間貫通,保留書院文化的歷史厚重感,注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時代內涵,使學生在具體場景中感受文化浸潤與價值引領。(貴州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