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俄烏戰線即將迎來關鍵轉折點,多方消息證實,俄軍正于蘇梅至哈爾科夫一帶大規模集結兵力,該區域緊鄰俄邊境,被視為通向基輔的戰略要道。
鳳凰衛視駐外記者披露,在這場“決定性戰役”中,雙方或將調動總計130萬兵力,一場決定戰局走向的“蘇梅對決”正迅速逼近。
在局勢高度緊張之際,普京突然啟程離開首都,與此同時,北約也向中國提出一項訴求,那么俄烏沖突的后續走向又將如何演變?
蘇梅絞肉機:130萬大軍的戰略豪賭
依據塔斯社7月15日發布的戰況通報,俄軍第155海軍步兵旅、83空降旅等主力部隊正從拉夫蒂諾、尤納基夫卡等方向對蘇梅實施夾擊,目標是阻斷烏軍北部部隊與后方的聯系。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公開表示,烏軍已在蘇梅東北部成功牽制約5萬俄軍主力,戰場陷入僵持狀態,這場被戰爭研究所稱為“決定性戰役”的戰斗,參戰規模史無前例。
俄羅斯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于6月底確認,俄軍已完成30萬精銳部隊的部署,其中包括從朝鮮調來的3萬“志愿軍”以及1200萬發彈藥儲備。
烏克蘭則借助北約情報系統,將其全國僅存的90萬作戰兵力中四成集中部署于蘇梅前線,這場戰役令人回想起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
不同之處在于,現代戰爭模式已發生根本性變化,俄軍每日出動500架無人機實施“蜂群打擊”,烏軍則依賴美制“愛國者”防空導彈和HIMARS火箭炮進行精準還擊。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統計,截至10日,俄軍累計擊落烏軍無人機68662架,摧毀防空系統614套。
普京的“鋼廠外交”:政治信號的隱晦傳達
7月16日,普京到訪位于莫斯科1700公里外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這是在特朗普宣布對俄啟動“全面關稅威脅”后,普京首次公開現身。
克里姆林宮官方聲明指出,此次行程意在“視察國防工業基礎”,該廠為俄軍T—90坦克和“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提供特種鋼材。
普京視察俄羅斯最大鋼鐵廠
專家分析認為,普京此時離開首都具有多重含義:一是展現對國內軍工體系的信心,二是通過視察烏拉爾工業區強化“戰時經濟”動員,三是向西方釋放“不屈服于壓力”的政治信號。
值得一提的是,該廠曾在蘇聯時期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制造坦克裝甲,具有深遠的歷史象征意義。這讓人聯想到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期間,普京同樣借助突訪索契冬奧會場館傳達強硬立場。
區別在于,當前俄羅斯面臨的經濟壓力遠高于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俄2025年軍費支出已占GDP的6.8%,財政赤字升至468億美元。
北約的“中國牌”:呂特的雙重策略
在戰場局勢高度緊張之際,北約秘書長呂特突然向中國發出呼吁:“中國應主動聯系普京,推動俄烏停火”,他更進一步警告稱,若俄不暫停軍事行動,中國等俄油進口國也將受到制裁牽連。
中方回應理性而堅定,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次日明確表態:“中方始終認為,唯有通過對話談判才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路徑,堅決反對一切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行為”。
更為直接的回應體現在實際行動上,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發布緊急通告:建議中國公民暫緩前往烏克蘭。相較北約對烏克蘭戰局的樂觀判斷,中國顯然預判了俄軍新一輪攻勢帶來的安全威脅。
具有象征意義的是,北約海牙峰會最終聲明刪除了所有涉及中國的表述,反映出部分歐洲國家不愿因美國戰略而犧牲對華經濟合作。
俄羅斯的經濟韌性超出西方預期,中印兩國承接俄70%的海運原油出口,僅中國單月進口量就突破1億噸,金磚國家聯合譴責美國違反WTO規則,37國已提交加入申請。
北約內部裂痕日益明顯,特朗普要求盟國“全額支付”援烏軍費,結果僅德國愿意出資,法國以“歐洲戰略自主”為由拒絕,意大利更批評此舉“可能引發全球沖突”。
面對普京的強硬反制,特朗普在24小時內態度急轉,白宮隨后澄清“從未支持烏軍打擊莫斯科”,并取消向烏提供遠程JASSM導彈的計劃,改稱“僅支持人道主義援助”。
信源:光明網2025—07—16——外交部:關稅戰沒有贏家 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光明網2025—07—10——俄動用“匕首”:摧毀所有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