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片葉度關山”看茶葉賦能的文旅新探索
—一評“石頭記萬里茶路中國行”研學采風活動
作者/孫樹恒
一、“一片葉子,跨越千年商途;一條茶道,串聯亞歐文明。”
當7月12日上午10時30分,“片葉度關山”出征誓師儀式在中國黑茶博物館舉行。湖南省茶文化研究會會長肖濤、安化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廖小甫致辭和內蒙古自治區西烏珠穆沁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學英作為目的地代表發言。標志著這場橫跨六省、縱貫萬里的文旅盛宴正以沉浸式體驗,在中華大地書寫著萬里茶路的當代新篇章。標志著這場橫跨中蒙、俄三國的萬里茶路文化之旅正式啟程。
“片葉度關山——石頭記萬里茶路中國行”研學采風活動,是國內知名讀書機構石頭記讀書社發起,以“一葉見天地”的東方智慧為魂,以數字文明與絲路文明的交匯為軸,不僅成為呼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實踐樣本,更開創了沉浸式體驗賦能文旅創新的現象級范例。這場歷時五年打磨、覆蓋萬里茶路國內段的大型活動,其深層意義、鮮明特點與實踐啟示,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受到了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萬里茶道(中國)協作體主席郭杰先生和中國作家協會全委委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會長、萬里茶道(中國)協作體副主席鄧九剛先生的高度重視與深切關注,為這次活動的推進注入了強勁動力。
二、活動的核心意義:從文化遺產到活態傳承的價值重構
一是萬里茶路作為明清至民初連接中蒙俄的重要貿易通道,其歷史價值早已超越單純的商業范疇,成為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對話、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融的精神紐帶。“片葉度關山”活動的首要意義,在于將這條沉睡的文化遺產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傳播”的活態文化IP,實現從“靜態保護”到“動態傳承”的范式升級。
二是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的背景下,活動以“萬里茶路是人走出來的”為核心主題,精準呼應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時代命題。通過組織沿線六省的學術沙龍、文旅推介與民俗體驗,活動打破了地域壁壘,使湖湘文化、晉商文化、草原文化等沿線地域文化在茶的串聯下實現深度互鑒。湖南安化的茶馬古道與內蒙古西烏旗的草原敖包,看似相隔千里,卻因“茶路貿易”的共同記憶形成精神共鳴,這種共鳴將在西烏旗“草原茶文化圓桌對話”中凸顯出來,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茶故事共同構建起“萬里茶路一家人”的集體認同。
三是從活動維度看,活動創造性地搭建了“文旅搭臺、商貿唱戲”的融合平臺,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在安化中國黑茶博物館的出征儀式上,品牌支持企業理想華萊捐贈的千兩茶不僅是文化信物,更成為湘品出湘的具象載體;而西烏旗“私人牧場白食宴”中融入的奶茶制作體驗,既傳播草原茶文化,又帶動當地乳制品、民族服飾等衍生產品的消費。這種“文化傳播—體驗轉化—產業賦能”的閉環,使茶產業從傳統農產品加工升級為“文化+科技+旅游”的復合型產業,為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四是更深遠的意義在于,活動探索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創新模式。通過“青春主播遴選”“慢直播”“萬里茶路手游開發”等年輕化、數字化形式,古老的茶路故事被賦予現代表達。當“片葉度關山”賬號矩陣的短視頻在抖音、微博引發“跟著茶路去旅行”的話題熱潮,萬里茶路不再是歷史課本里的抽象概念,而成為全球網友可感知的文化符號。這種以民間力量為主體、以沉浸式體驗為媒介的傳播方式,有效規避了文化傳播中的“官方話語隔閡”,讓中國茶故事在跨文化語境中實現了“潤物細無聲”的滲透。
三、活動的鮮明特點:沉浸式體驗驅動的文旅創新范式
“片葉度關山”活動之所以能成為現象級文化營銷事件,核心在于其構建了一套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的文旅創新體系。這種沉浸式并非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從內容設計到傳播鏈條的全維度革新,呈現出三個鮮明特點。
(一)讓歷史場景在當代文旅中“復活”
活動通過“物理空間重構+歷史場景再現”的雙重手法,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使參與者獲得“穿越式”的沉浸體驗。在湖南安化段,徒步鷂子尖古道的游客不僅能看到保存完好的青石板路與永錫橋,還能通過向導的講解,在腦海中復原“馬幫馱茶過險灘”的歷史場景;而《天下黑茶》演出則以聲光電結合的方式,將資江水運的繁華、黑茶制作的繁復轉化為視聽盛宴,使觀眾在90分鐘內完成“從當代到明清”的時空跳轉。
這種時空折疊將在內蒙古西烏旗段達到高潮。參與者白天穿越99號草原公路時,既能欣賞“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自然風光,又能通過“萬里茶路知識攻擂賽”了解當年晉商駝隊在此歇腳的往事;夜晚的草原篝火晚會更是將歷史與現實交融,烏蘭牧騎的《烏珠穆沁婚禮》演出再現游牧民族的婚俗禮儀,而參與者與牧民共跳安代舞的環節,則讓“茶路貿易中的民族交融”從史料記載變成鮮活體驗。正如西烏旗文旅推介官烏日罕所言:“我們不是在展示歷史,而是讓游客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二)從“旁觀者”到“文化傳播者”的身份轉變
活動徹底顛覆了傳統文旅“走馬觀花”的模式,通過設計多層次互動環節,讓參與者從被動觀賞者轉變為主動創造者。在學術層面,“安化黑茶與中蒙俄萬里茶路”沙龍采用“主講+辯論”形式,允許聽眾隨時就“左宗棠改引為票與茶路貿易”等議題提出見解,黃守愚關于“資江水運對茶路影響”的觀點正是在與聽眾的碰撞中得到完善;在體驗層面,私人牧場的“民族服飾換裝”“小羊互動”等環節,讓游客在拍照分享中自然成為草原文化的傳播者。
青春主播遴選機制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參與感。雷婷并非專業主播,但她以“00后視角”一路編發文稿、拍攝短視頻,因真實、生動的體驗感在抖音獲得百萬播放量全程直播,因真實、生動的體驗感,這種“素人傳播”的力量遠超官方宣傳,正如梁湘茂所言:“當人們自發為茶路文化‘代言’,沉浸式體驗就完成了從‘場域內’到‘場域外’的裂變。”
(三)構建“政府+企業+媒體+學術”的四維支撐網絡
活動的成功離不開多方主體的協同發力,形成了“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媒體傳播、學術背書”的良性生態。在組織架構上,中新社湖南分社的指導保證了活動的公信力,湖南惟盛知識產權保護與發展中心的市場化運作確保了可持續性,而湖南省茶文化研究會等學術機構的參與則提升了活動的專業度。這種“四維支撐”在資源整合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理想華萊提供的千兩茶既是文化信物,也是企業品牌的自然植入;湖南衛視的全程跟拍則讓活動從“區域事件”升級為“全國熱點”。
更具創新性的是活動構建的“雙向賦能”機制。國內知名讀書機構石頭記讀書社的使命擔當,構建了“政府+企業+媒體+學術”的四維支撐網絡。對地方政府而言,安化通過活動提升了黑茶品牌知名度,西烏旗則借助“草原茶文化網紅城市”定位吸引了更多游客;對參與企業而言,鍋圈食匯的露營車既為活動提供了后勤保障,又通過“茶路露營”的場景設計推廣了產品;對學術機構而言,“安化黑茶與中蒙俄萬里茶路”沙龍的成果為萬里茶路申遺提供了新論據。這種“各取所需、互利共贏”的生態,使活動擺脫了“曇花一現”的命運,具備了長期運營的基礎。張麗娜所感嘆:“正是以當代茶人的集體行走,喚醒沉睡的古道記憶,丈量流淌千年的中華茶魂。”
四、活動的實踐啟示:文旅融合創新的實踐
“片葉度關山”活動的探索,為萬里茶路沿線地區乃至全國的文旅融合創新提供了多重啟示,其核心在于回答了三個關鍵問題:如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如何讓文旅項目“火起來”?如何讓文化傳播“走出去”?
(一)從“資源展示”到“故事敘事”的升級
活動的成功證明,文旅創新的核心是優質內容的生產,而優質內容的關鍵是“講好故事”。萬里茶路沿線不乏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但單純的“參觀游覽”已難以滿足當代游客的需求。“片葉度關山”通過挖掘“左宗棠與安化茶”“陶澍茶詩”等小眾歷史細節,將宏大的茶路歷史轉化為“可感知、可共情”的個體故事,使參與者產生情感共鳴。例如,在“陶澍茶詩”分享環節,陶澍后裔陶雙的講述讓“茶詩”從古籍文字變成“先祖與家鄉茶的溫情記憶”,這種“個人敘事+家族記憶”的模式,遠比教科書式的講解更具感染力。
這啟示我們,文旅項目應當建立“故事庫”思維,從地方史、家族史、民俗史中挖掘獨特敘事,再通過“專家解讀+體驗設計”的方式,將故事轉化為可體驗的文旅產品。正如總策劃彭永所言:“每個茶路節點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碼’,找到它,就能讓游客記住你。”
(二)讓數字技術成為文化傳播的“加速器”
活動雖未過度依賴VR、AR等前沿技術,但其對數字傳播工具的運用卻恰到好處,為中小城市文旅項目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技術應用范本。“慢直播”鏡頭架設在唐家觀古鎮與西烏旗草原,讓無法到場的網友通過手機“云游茶路”;“片葉度關山”賬號矩陣的短視頻則聚焦“茶路細節”,如《千兩茶踩制的108道工序》《草原奶茶的正確煮法》等內容,因“專業+有趣”的特點成為爆款。這些實踐證明,數字技術的價值不在于“高精尖”,而在于能否精準觸達目標受眾。
對萬里茶路沿線地區而言,可借鑒活動的“輕量化技術應用”思路:用無人機航拍展示茶路全景,用直播連線實現“湘蒙兩地茶席對話”,用H5技術制作“茶路知識闖關”小游戲。這些技術投入小、易操作,卻能有效提升體驗感與傳播力,為文旅項目插上“數字翅膀”。
(三)從“單次活動”到“品牌矩陣”的跨越
活動提出的“一年打標立樣,兩年形成品牌,三年造就口碑”線路圖,揭示了一個重要規律:現象級文旅事件的背后,必須有可持續的運營體系支撐。“片葉度關山”的長效運營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構建“萬里茶路文旅協作體”,通過安化與西烏旗的結對,推動沿線城市資源共享;二是開發“茶路研學”“非遺體驗”等常態化產品,避免活動淪為“一次性熱鬧”;三是建立“學術研究+產品開發+市場推廣”的閉環,如將學術沙龍成果轉化為研學手冊,將直播素材剪輯為紀錄片。
文旅項目應當“短期靠活動引爆,長期靠產品留住”。可以借鑒活動的“五階段籌備法”(策劃創意—銜接磋商—活動宣傳—征集邀約—總結復盤),建立標準化流程;同時培育本地運營團隊,避免過度依賴外部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從“單次活動”升級為“品牌矩陣”,實現從“現象級”到“可持續”的跨越。
(四)從“地方特色”到“全球表達”的轉換
活動雖以國內段為主,但“五年走向世界”的規劃與“中蒙俄萬里茶路”的學術主題,彰顯了其國際視野,為活動的國際化指明了方向。這種“從地方出發,向世界延伸”的思路,對萬里茶路沿線地區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具體而言,可從三個層面推進國際化:一是挖掘“跨國茶路故事”,如山西票號在俄羅斯的分支機構、蒙古駝隊與中國馬幫的合作等,用共同歷史記憶搭建溝通橋梁;二是開發“跨境體驗產品”,如“中蒙茶路自駕之旅”“中俄茶文化研學營”等,吸引沿線國家游客;三是利用中新社等國際傳播平臺,用“第三方視角”講述茶路故事,避免文化輸出的生硬感。正如董山峰所言:“好的文化傳播,是讓外國友人覺得‘這也是我們的故事’。”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