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山位于彭州市西北的龍門山鎮境內,
是太子城山的延脈,
屬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龍門山脈中段,
其間峽谷幽深、飛瀑成群
流泉清澈、山鳥成韻,
原始森林異彩繽紛,
云海佛光變幻莫測。
且游且吟九峰行
配音/大衛
環彭諸山,龍門一脈,尤以九峰高而上也。其拱衛天彭,護佑蜀原,為地理之屏障,乃歷史之源流。大家好,我是大衛,本周就和我跟著作家江波的文字,開啟一場且游且吟的九峰之行!
赴九峰須穿行平壩與淺丘之后,迤邐于龍門山間,觀感迭次而上,起伏不定。四顧青山,蒼翠撲面而至,猶不一也;湔江在側,碧流奔騰而下自分九派。一過天彭門,空間頓時被約束起來,視線漸漸由開闊變為深邃,曠極無邊的搜尋變作仰天而上的凝望,目光左右觸及之處,青翠山色被一一扶起,漸成為綠色的屏障,回映在心間的是自然而深沉的思索,在自由原生,物我兩融的心境中,別無旁騖,只想在這一刻歸然至離我們遙遠而混沌的開初,讓心靈去感受先民休養生息的氣息,在莊嚴的登山之旅中洗滌日漸渾濁離亂的精神家園。
取道而前,抵九峰山腳后,沿途景物,頗不乏勝致。途中一處須經山澗溪谷;仰視山峰,頓時有向上之心,又有清流激湍奔流左右,石如扶垛,丘岡蓊郁,景色殊幽。整個山道,到處鳥鳴嚶嚶,連綿不絕。
繼續小時余,仿佛有雪嶺逶迤,巍然在望,日熠藍天,光晶耀眼,諸頂作蓮花狀,無異峨眉青城。漸行漸高,云霧繚繞,高入云天。古蜀人在尚未認識天地關系的時候,還以為高峻挺拔的九峰擋住了日月運行的去路,稱九峰之間的峽谷為“日所入”的蒙谷(太陽休眠之所)。研究《山海經》的學者曾說,九峰山就是《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所指的“靈山”。巫彭、巫威、巫即等十個巫師從這里上天下地。各種各樣的藥物都生長在這里,他們上天下地的時候,順便采擷一些來為人們治病。所以,此山又有天梯、神仙路、人間仙境之稱。并說此山是登之乃靈、登之乃神、登之能不死、登之能使風雨,產不死之藥之山。拾級而上,連綿絡繹的雪嶺也隨之而愈近愈高,直入藍天,漸而奪據整個穹蒼。
行至高處,尋一平地,靜坐而觀,飽覽奇景。俯仰瞻顧,悟山間景物,無窮變幻,原是自然造化,我們于山間之所見,亦為古今之所常見也,雖有小異,亦為大同。山間百物,隨即而生,又因種種變化,種種映襯,而變化多方,因是山愈深愈高,所藏納也亦大,種種色澤形狀變化無極,變幻多姿,無不在其理中。無論景物還是觀感,實在無過于自然矣。
(向上滑動可查看更多↑↑↑)
夏日炎炎,
不想出門?
那就跟隨著文字,
去感受九峰山的巍峨與深邃,
在九峰之巔,與時間對坐,
循著古蜀先民的跫音,
撿拾起文明的碎片!
登九峰山,
路途彩幻之境,來往眼前。
作片晌駐留,勞累旋即消逸,
山間風云變幻交融,心間回蕩;
或意取五色繁會,輕柔氤氳之晴光,瞬息萬變,
或聚或散,無定形定色,
隨山風或紛至沓來,或留于一隅而定,
或耀于云端而成彩,或舞作霓裳羽衣,
不一而足,游興頓有無窮之妙。
環顧鄰近諸峰,
山勢大多陡峭高峻,
色作蒼碧,奇形怪態,不可名狀。
有的頂端絕峭,與雪峰連,復作微傾,
宛如美人纖指一般,指于晶瑩之所;
也有山峰,狀若佛塔,
又類教堂穹尖,巉巖峭拔,
越雪嶺而上,直接藍天,
雪在其腰,極似玉裙一展,別有生態。
沿途有森森古木,萋萋碧草。
晨觀日出于東域,暮睹霞生于北高。
常見游人上下陸續,偶有原住左右相邀。
溪澗曲折,嵐藹繚繞。
列經山藪之勝,重規泉石之道。
若是云朵高踞山巔,引領陽光,
遙射遠處雪峰,只見棱鏡虹霓般的麗彩,
璀璨繽紛,正戲舞于蒼穹之上,
白云玲瓏婀娜,仿佛清水游魚一般,
游弋飄忽,往來不定。
下映近山濃綠,
灼灼烈烈之間,多了幾分生機,
青山嫵媚之態,令人心旌搖動,
加之近處的霧氣洗滌,
色澤不再過于凝重,淺淡隨意,
縈繞隨心,應接不暇。
遙看數千年前的古道,
古蜀先民順著山的脈絡,蛇行著。
在生存欲望的驅使下,迤邐而來。
從龍門之北出發,從岷江之源出發,
從男人的肩上出發,從女人的腳間出發,
直抵山巔,抵達平原,抵達新的家園。
挽起勁烈山風與繚繞霧靄,
穿過高原,飛躍雪山,讓漁與獵握手,
讓火與刀結緣,直通開化與文明。
那些路線,
原是升仙之途,羽化之旅。
先民逆向而行,迎風而動,
披荊斬棘,篳路藍縷,
化為通往美好生活的人間坦途。
險峻而極的連綿諸峰,
承載著古蜀先民與血與淚的喟嘆,
述說著冰雪烈風中的生死相關。
九峰山的古道上,風雨如晦,
洗滌著先民們的身心與靈魂,
以人為神,以神樹魂,自是息息相連。
水囊癟了,灌上雪,
用溫度化雪為水,雪水沒了,
往空中一兜,灌一壺朔風,
鑄就更為堅硬的魂魄。
心里就一個字:生!
一如懷里那縷熱情,燦然而堅韌。
長路雖漫漫,若其修遠兮,
自有一腔熱血,九死而未悔。
九峰古道,
以太陽的高度,飛鳥的速度,
穿越千年積雪,飛向川西原野!
碧草如茵,山花爛漫,
碧樹幽陰,雪水潺潺……
拂去歷史的塵埃,
這條古道穿越高聳的海拔,
掘向深厚的大地,
用堅韌與執著,
鑄就了天彭人的精神底色。
循先民之足跡,觀山賞云,
看山峰戳破暈染的歷史薄霧;
透過時光的隧道,觸及古道的古往今來,
時有斷垣殘壁,倔強述說當年的經歷,
抑或頹塌的木質老屋和恣意而生的藤蔓,
挽留住歲月的絲縷堅強;
沾一滴歷史的風霜,
任由筆尖,從消失的驛站、集市、山埡口淌過;
聆聽著,一江碧水磨礪著沙礫的前生往事,
細數古道在細流中顛簸后重生的輝煌。
從遙遠的磨盤山走來,
踏著被湮滅的歷史塵埃,
將馱負的代代人的夢想,
置放于天與云邊界,
舀上一瓢深山清冽的潭水,
滲入龍門山的鳥鳴花香,
任風雨洗刷,
細細地品匝出歷史靜好背后的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
頭枕著九峰雪頂,一夜無眠,
搜索著歷史先聲,撿拾著文明碎片;
暮然側耳,先民的前赴后繼和傴僂提攜,
已在眼前穿梭不停。
在兩千多年前古蜀先民留下累累足跡的九峰山極目蒼穹,
俯察大地,
人類歷史的腳步一刻也不曾停歇,
之間或步履蹣跚,或一帆風順,
或得意于一時,或追悔于一念,
莫不在道中尋求著繼續之途。
禮失而求諸野,道隱而求諸自然,
古時先民質樸而執著地追求著,
他們在體會和追憶之中,
從物質維度和精神向度思索著我們心靈的家園,
用思想的緯線和行動的經線編織出我們精神的世界。
在九峰山的叢林中徐行,
用竹杖芒鞋,丈量摸索,
窺探隨后而至的天府故地,
古蜀之脈的史脈根源。
于是聽得文翁治湔水,開原野之膏腴;
見得放翁治丹譜,催山間之芳妍。
于是天彭至今仍有山鎮上下,林泉左右,
延續天帝會昌,英靈秀出。
“聽鑒彭州”欄目在喜馬拉雅上線3年啦!
快去喜馬拉雅搜索“聽鑒彭州”,聽見彭州的聲音!
本期聲音導游
大 衛
媒體人,成都市朗誦藝術家協會會員。畢業于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播音系,從業近20年,前西藏新聞聯播播音員、德陽新聞聯播播音員,現成都市廣播電視臺經濟資訊服務頻道《深夜快遞》責任編輯 。
本期《聽鑒彭州》由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成都市朗誦藝術家協會
傾情合作推出!
稿件征集:
稿件要求:稿件主題為“彭州人寫彭州”。主要內容包括彭州的自然風景、歷史人文、經濟社會、民風民俗、美好事物等,可以是一個景點、一家好店、一份美食、一個回憶、一條路、一座山……一切有關彭州的美的事物以及在彭州生活的美好感受,都可以寫成文字向彭彭砸來!
投稿方式:請在您的稿件后附上個人簡介(姓名+年齡+籍貫+聯系方式+個人照片)發送到郵箱:2840955915@qq.com。
聲音導游征集:
報名條件:只要你喜歡朗讀、表述清晰,熱愛彭州、熱愛生活,愿意傳播心中的美好,那就不要猶豫,趕緊來報名吧!
報名方式:請將您的朗讀音頻(3分鐘以內)與個人簡歷(姓名+職業+聯系方式+個人照片),發送到郵箱:2840955915@qq.com。
第256期:
第257期:
第258期:
第259期:
第260期:湔江堰申遺入選!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九隴,重新發現丹景山的京洛遺風
第261期:
第262期:
第263期:
第264期:
第265期:
免責聲明:
★品鑒彭州微信公眾號推文內容僅在品鑒彭州今日頭條號轉載,其他平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文中配圖支付相應稿費,若不同意使用,請告知刪除!
期數:3460期
文字:《品鑒彭州》第14期雜志 江波
圖片:喬剛 張勇
配音:大衛 吳學森
編輯:劉倩 編審:祁文靜
有一種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鑒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揚天府文化,傳播城市精神!
親愛的小伙伴們,“品鑒彭州”微信面向全網征集優秀稿件啦!
主辦:彭州市委宣傳部
主編:王玉巖
副主編:楊華 祁文靜
首席編輯:劉倩
責任編輯:梁丹 龍洋
編輯:劉代萱 鄧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舉報電話:028一6861135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